《餘燼》:當政治與信仰凌駕歷史真相,碎片化敘事難撐全局

《餘燼》。圖/本地風光
《餘燼》。圖/本地風光

早有耳聞《餘燼》在市場上的褒貶不一。鍾孟宏會試圖挑戰這樣的題材,或許也是想為自己長期累積的「作者風格」帶來一些突破。但畢竟「」也早已不是多有野心、多“敢拍”的題材了。在所謂「轉型正義」崛起的當今,《餘燼》還能有多大的社會影響力嗎?

作為一部劇情片,《餘燼》試圖透過上帝視角,描繪一個反英雄復仇故事,並試圖以足夠的卡司,去支撐一面沒有絕對對錯,被、體制、媒體所覆蓋的社會網。然而,鍾導過於碎片的敘事和剪輯,注定難以撐起這座局面。《餘燼》的敘事持續給人一種「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觀感。它確實勾起觀眾急著透過角色立場,去推理出真相的心情,但它最終沒有達成任何社會目的,就連單純的講故事都讓人貧乏。

《餘燼》。雙影帝張震(左)與莫子儀首度合作。圖/本地風光

片中隱藏許多象徵性的元素,包括藍、綠色系的背景視覺設計、佛跳牆、遺落的鞋子、陳以文的素描畫... 彷彿都在訴說著每一段,都是不同錯綜複雜的因果、觀點的濃縮,那一段永遠找不回來的真相,會在不同人的口中,出現截然不同的事實。

主線設定在 2006 年,試圖揭發 1950 年代白色恐怖的受難真相。但不論是 1950 年代、 2006 年還是今天,時代的巨輪貌似大步前進,但一成不變的事實是,這個社會依然掌握在媒體、權貴的手中。

「明明知道是錯的事,為什麼還要去做?」「因為信仰。」與其說這段話是在把白色恐怖合理化,更像是台灣民間對政治的普世價值,當我們將支持的黨派、候選人視為不可質疑的信仰,在對與錯之間沒有圓融之地,那社會正義與真相的價值,就真的薄得像衛生紙,如此脆弱。

本文為影劇好有梗 FILMemes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的琅琅悅讀。原文為「《餘燼》無雷:當政治與信仰,凌駕於歷史真相之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餘燼》。圖/本地風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白色恐怖 歷史 政治 電影 影評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寫作接案」月入6位數?寫文維生真的可行嗎?

宮﨑駿84歲了!動畫夢想還在飛

婚姻中的十七歲距離 他從愛玩男孩變成沉靜老人

2024年Alan評選十大電影:《荒野機器人》第七《可憐的東西》緊隨其後《艾諾拉》奪冠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