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隨俗?台灣拜拜文化與我在其中的轉變

「全國城隍大會師」在埔里瀛海城隍廟登場,各地陣頭將湧入祈福遶境。本報資料照片 蔡濟萍
「全國城隍大會師」在埔里瀛海城隍廟登場,各地陣頭將湧入祈福遶境。本報資料照片 蔡濟萍

【飛越千里看台灣】


文/石晨曦

第一次看見陣頭,我非常驚奇,拿著相機跟拍,傳回老家給親友們看。第二次看就不再有新鮮感。再後來它變得像吃飯睡覺那樣的平常,因為台灣遍布南北,供奉的神百千種,祭祀神明的大、小陣頭不斷,住久了,初遇的驚奇被磨成了平常。

陣頭是藝術,花俏、熱鬧是它的表象,背後隱藏著強大的信仰。信仰的力量供養著數不清的宮廟。信仰是透明的。陣頭是信仰的具象化,是宮廟賦於信仰的一種形式。信仰在民間的另一種形式就是

台灣的拜拜認真說起來,每天都有人拜,那是小眾。大眾化的拜拜無非就是一些大節日,或初一、十五。拜佛,拜神明,也拜祖先。有的家庭供奉神佛和祖先,有的家庭只供奉祖先,無論哪一種都少不了拜拜。

反觀大陸,自文革以降,只有南方沿海還保留著供奉神明和祖先牌位的習俗。在內陸這種拜拜文化難尋蹤跡,少數信仰者會去寺廟庵堂拜拜,也只是偶而為之,對於祖先的祭祀也只有清明、冬至的掃墓,並沒有像台灣人那般鄭重其事,每天捻香,初一、十五小拜,元宵、清明、端午、重陽、冬至、除夕這樣的大節日要大拜。

拜拜是民俗,也是信仰。台灣是一個多元的社會,信仰也是五花八門。有人信佛,有人信道,有人信基督,有人是什麼都不信的無神論者,也有人談不上信與不信,只是不想靠近。現在的我是後者。每一種信仰裡都隱藏著一些先人們悟出的大智慧,那些智慧或許是能幫助我們走出某些思想困境的良藥,是洗滌我們心胸的清泉。同時每一種信仰裡又伴隨著先人訂下的種種成規,它像牢籠一樣束縛住很多信眾,走不出自己為自己畫下的種種界線。眾人群聚下的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很多人深陷其中。

竹山鎮靈德廟城隍爺出巡遶境祈福。攝影 黑中亮

過去的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無神論者。初來台灣時的第一個春節,我隨先生一起去美濃老家陪公公過年。節日裡公公都要準備兩份祭品,一份去隔壁的廣善堂拜神,一份拿去祠堂拜祖先。先生回來,公公自然將這件事交給先生。先生沒有請我幫忙,因為來之前我已表明,人人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我沒有宗教信仰,也不願拜拜,我尊重你們的信仰,也請你們尊重我的不信。

他獨自準備了所有祭品,問我要不要和他一起去廟裡看看,當作觀光。我隨他去了。先生布置好祭品,上香膜拜。我沒有鞠躬,沒有合十,挺直腰桿站在先生身邊,四處張望。周圍來祭拜的人對我投來異樣眼光,見眾人瞧我,我腰挺得更直彷彿在向眾人宣示我不信神。現在想來彼時行為幼稚可笑。

夫妻之間,有些事情一開始就得先說清楚,免得日後爭吵,我與先生表明不願拜拜,多年來回鄉祭祀都是先生自己打理,我很少幫忙。先生是明理之人,尊重我的想法,反倒是年輕時的我身帶一股剛氣,凡事不願低頭。先生在大陸經商多年,對大陸人文也頗有了解,知道像我這樣的內陸人都不拜拜,所以不會強迫於我,可不是每一個遠嫁來台的女人都有這樣的運氣。

很多異國嫁來台灣的女人都要順著先生或婆婆的意志準備拜拜事宜,不想拜,他們會說入境當隨俗。「入境隨俗」像一把枷鎖扣住了她們選擇的自由,她們被迫學習,融入,把不屬於自己的信仰慢慢內化,成為一把永恆的枷鎖。有的也會設法反抗。我有一個朋友,也來自大陸,每次家中拜拜,婆婆都要求她準備,數不清的拜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對於不是自由意志,而是被迫要求的拜拜,她很厭煩。為了躲避拜拜,她受洗為基督徒,從此不再拜拜,婆婆也無話可說。

在我看來,她好像從一座牢籠跳進了另一座牢籠,她從此不再吃拜拜過的食物,心中有了基督徒的諸多禁忌。常有台灣人說,拜了第一次,以後都要拜,因為不拜,就會產生心理負擔,怕遭到神明的責罰。我的那位朋友受洗為基督徒,她若不遵守基督徒的禁忌,恐怕也會有心理負擔吧。

偶與朋友進去寺廟,效仿他們合十鞠躬,也算是入境隨俗了。圖/shutterstock

似我這般不願拜拜的媳婦在很多台灣老一輩人的眼裡,或許不是一個合格的賢媳。但我為自己而活,也無須在意他人眼光。我也不是一成不變,在台灣這個文化多元的社會裡住久了,我的剛氣也慢慢消散,不再麟角崢嶸。沒有信仰的我,沒有禁忌,沒有束縛,好學如我,更能汲取百家智慧,心胸倒是一天比一天開闊,很多我曾經不能理解的人或事亦能理解,不再有諸多計較。偶與朋友進去寺廟,效仿他們合十鞠躬,也算是入境隨俗了。

公公病重那年,為了照顧公公,我帶著孩子去美濃居住了一段時間,對美濃的環境漸漸熟悉。先生在台北工作,偶然節日沒有趕回來,我獨自準備祭品,站在神明面前,我的腰桿一節一節柔軟的放下,信或不信,何須計較,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也。

公公在時我順了他的心意,公公走後我也隨心而活。我與先生都沒再繼續拜拜,無關乎信與不信,只是想為自己多保留一些時間和空間,而且我也無事可求神明。我開店時,附近的鄰居好意提醒我要拜拜,神明會保佑我生意興隆,我亦不為所動。在我心裡生意之道在於經營,成與敗都是自己的能力所致,無須乞求神明的庇護。若真有神明,為了應付眾人的乞求,應是相當忙碌,我何必因一己小事叨擾於它,凡事靠自己方為上策。

心無雜念,至真至善,若有神明,無須形式,亦能相隨。

●專欄「飛越千里看台灣」:石晨曦,來自中國、現居新北,讀創故事駐站原創作家,著有《八零九零我在中國的少時光》。分享一個異鄉人來台灣從零開始的心路歷程,以及所見的之文化差異。每月一篇,敬請期待。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拜拜 兩岸 宮廟 民俗 台灣媳婦 創,專欄 琅琅專欄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影后》影評:退下光鮮亮麗的舞台,她們只是努力奮鬥的一般人

《魔法壞女巫》影評:用最歡樂的排場,揭發最「惡」的人性

《我談的那場戀愛》影評:吳君如獨步江湖,喜感演技無人可及

《春行》影評:喜翔、楊貴媚點亮暮年之愛的真實與魔幻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