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方寸】師人/醫病間的換位思考
文/師人
晚間八點多的日常,在家對面的店家買了晚餐,看了訊息後把手機放在褲子後方口袋,撐傘,站在斑馬線的一端,看到對面行人綠燈開始倒數,步伐踏出。
下一個畫面,眼睛睜開所見是濕漉的柏油地面以及逐漸染紅的白色口罩。
「嗯?怎麼趴在馬路上。剛剛是被撞了?地上那灘血是我的?」。一連串的心中問句後,本能地先確認一下手指還能動,還看得見也聽得到。之後便不敢輕舉妄動,因為擔心傷及脊椎。衣衫持續滲著雨水,開始意識到周遭的聲音此起彼落,好心路人們的協助簇擁著,聯絡救護車,聯絡緊急聯絡人。
這一切是真的。救護車的鳴笛聲與濕透衣服帶來的顫抖,具象了這一切。
一陣等待後,被抬上了擔架進救護車。救護人員的聲音在確認著意識狀態,關乎對光線反應、聲音反應、對指令能否做出動作的反應。自己也在心裡衡量著,好險,意識還清醒。
畫面開始變成躺著向上看,醫院急診候診走廊、手術間、電腦斷層室⋯⋯。這些被動的、等著別人協助的經歷,是未有過的。
我是治療師,這次,成了傷病者。
急診經歷的所見所想
急診人多,假日晚間的醫療人力顯得不足,拉長了等候。作為病者,有焦急,心裡急欲有人來處理自己的狀況;有未知,事發剛過,不論是流血、擦挫傷、車禍撞擊是否有後遺症,都是疑惑。
身為醫者,面對來往的患者,需要分輕重緩急,有一定的規程來面對人潮,急診而言,檢傷分類即是。
等候過程中,感受得出來部分的醫療人員,因為急診環境必須講求效率,他們對於往來不同傷勢大小的民眾,著重的是傷勢的問題解決,而因為工作環境長期如此,不論嚴重度,想必都有一定的工作應對方式,而他們也習慣了這些傷勢。
但對於病者而言,尤其一般民眾,想必不了解臨床醫療的流程,所以即便輕症,也會想要有人趕緊來關照。無非希望的是來看治的人能夠全力以對,不僅僅把自己當作「一般工作日常中,又來了一位車禍患者」對待。這樣醫與病之間的立場不同,衝突就易由此而來。當場,瞧見了不少不耐久候的人,開始催促著要醫生趕快來,而護理師忙著安撫的無奈。無關對錯,只是主觀感受的差異。急診處,除了病痛帶來的時間壓力,也有雙方認知不同帶來的壓力。
病者對於醫者而言,是工作面對的眾人之一;醫者對於病者來說,是唯一的浮木欲緊緊抓牢。
一場車禍,被闖紅燈的機車撞上,皮肉傷的手術縫合疤痕與顳顎關節脫位留下了痕跡。此外還有留下的,是兩面向的思緒紛至。
回歸醫者時去思考病者的心情
論及醫病關係的換位思考,同樣的醫院場景,醫療人員來說,是尋常的工作場域;但對於病患而言,就是因為有不尋常的事情發生了,才會來此。在對待病者時,要有同理心,是教科書的常談,但在臨床工作壓力下,還能同理他們的焦急心情並全新狀態面對,就是專業的展現吧。
平安健康,是不落俗套的祝福
論及活著的平安健康,當時撞擊後趴在地上,腦中閃過先前復健科遇到的脊髓損傷或創傷性腦損傷個案,餘悸猶存。看著警察局的監視錄影器,被時速至少四十的機車撞上,幸好沒有撞到脊椎或是頭部,是不幸中的大幸。差一點成了復健故事中的角色。
往往跨年、新年、生日,常出現的祝福,隨著年紀增長,大家平安、身體健康的字詞,更常出現了,原來真的有其必要。不論作為醫者或是病者,老生常談在這一次躍然紙上,經歷過變得深刻、不落俗套。平安、健康,願各位都是。
回歸醫者的初心,要從病者的角度去思考。病者在意什麼,就朝那樣的模樣努力吧。期許自己身為治療師,在未來能夠更將同理病者的所想。
車禍留下的,是醫與病之間的換位思考。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專欄「白塔方寸」:師人,略懂「職能治療」的治療師,出沒在復健科、社區,或是生活品質需要提升的人們周遭。將醫學白塔內的深刻故事、觸及個案們的生活感悟等等,書寫下來分享給大家知道。每月一篇,敬請期待。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