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盤裡裡外外】吳旻育/留著窯內的每個變化萬千:柴燒
文/吳旻育
陶瓷的樣貌萬千,不同地方的土,因成分差異,其成品的色澤與性質便會有所不同,而火侯的控制,更是影響燒製的成敗關鍵,陶瓷也因此被視為一種火與土的藝術。在電氣與瓦斯普及之前,陶瓷的窯燒,靠的多是柴燒,窯內的溫度隨著火侯的大小而起落,溫度的變化,有時會使陶瓷表面的釉色產生無法預料的「窯變」,再加上柴薪燃燒時所產生的灰燼,偶然地落在器皿之上,其成份改變了釉色,且隨著這些落灰的滑落,而形成一道道的「流釉」,這些都是經柴燒的陶瓷器所自然產生的特色。
在過去,「窯變」與「流釉」為不可控制的意料之外,對窯師而言,每次開窯就彷彿在開盲盒一樣,時時充滿驚喜和驚嚇,鶯歌的老窯師甚至戲稱流釉的痕跡為「流鼻」(lâu-phīnn,流鼻涕),視其為賣相不好的瑕疵品。然而時至凡事皆快速且標準化生產的今日,從柴燒慢火中所誕生出的獨特作品,卻更能顯其風格與個性,也因此成為了現今陶藝家們曠日的追求。
今日造訪的「古禾拾茶」,位於台中豐原,便是結合了品茶、陶器、古物、藝文的特色茶屋。店內所使用茶具多來自南投集集的添興窯,添興窯座落於集集綠色隧道旁,與枝繁葉茂的樟樹日夜相處,歷景入陶,因而發展出以樟木木質龜裂紋為特色的樟香系列產品,相當有特色。古禾拾茶所嚴選的台灣茶,熱沖、冷飲風味皆佳,尤其是店長研製的風味茶品,更是其他地方喝不到的獨門特調,還能與老闆來一場舌尖上的考驗,看能否猜出其為哪種茶湯的風味,再搭配上精緻的甜點、獨具一格的選品,是所有陶藝、古物愛好者必訪的藏寶之地。
將窯變與流釉轉化為風格的呈現並非易事,從日本時代苗栗公館窯的佐佐木丈一、川竹窯的蔡川竹開始,到戰後中華陶瓷的王修功,皆是經歷艱辛的摸索與實驗,才一步步推進台灣對陶瓷與釉藥的研究。在工具與技術皆完備的現在,柴燒的窯師們,所追求的除了藝術與美之外,更是展現繼承自前輩陶師競競業業的職人精神:以留住每一個短暫的轉變,透過這些微小而真切的變異建構美學,當片刻被凍結,瞬間閃爍著微光,陶器將如詩句般叮鈴,迴響成另一個故事。
古禾拾茶 Kaku TeaHouse
台中市豐原區北陽二街127號
週五~週二 13:00~19:00(週三、四公休)
0984-218696
-
添興窯陶藝村
南投縣集集鎮楓林巷10號
週五~週三 09:00~17:30(週四公休)
04-92781130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專欄「碗盤裡裡外外」:吳旻育,是詩文集《大人症候群》作者,也是碗盤愛好者,對於餐桌料理、器皿紋樣與燒製工法等等略有研究,與你分享以「美食」與「美器」共振下的美好用餐日常。每月一篇,敬請期待。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