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來台首展:雷曼私人收藏驚豔亞洲觀眾

考特〈春光〉攝於展場(琅琅編輯室)
考特〈春光〉攝於展場(琅琅編輯室)

(內容/,編輯撰稿/

自6月14日起,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展品首度來台展出「從到現代主義—美國名作展」,重點聚焦於館內「羅伯特.雷曼翼(The Robert Lehman Wing)」的私人藝術收藏。這批珍貴館藏中,有多件作品從未於亞洲亮相,因而具有高度歷史與文化意義。

許多觀眾好奇:這批私人收藏有何特別之處?又為何大都會博物館會為此設立專屬展區?本次展覽不僅顯示藝術品價值的多重面貌,也改變了我們對藝術、收藏與公共資源的認識。

藝術美學家胡琮淨與一刻鯨選合作,推出線上導覽課程,介紹此次觀展不可錯過的名家名作與畫派流變,更深入解析羅伯特.雷曼收藏的重要性。以下幾點尤具啟發性: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6月14日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二展覽館隆重開展(琅琅編輯室)

1.私人收藏的公共化:藝術的共享價值

羅伯特.雷曼的收藏規模龐大、品質精湛,被譽為「美國史上最卓越的私人藝術收藏之一」。他延續父親自1911年起開始的收藏基礎,並不斷擴增藏品數量。1969年去世時,將父子兩代共2,600件藝術品捐贈予大都會博物館。

這項捐贈有一項特別條件:所有作品須以「私人收藏」形式展示,以實踐他的信念──「重要的藝術不該只是個人享受,而應為大眾所見。」

從個人財富轉化為公共資源,這種行動不僅提升藝術的社會共享價值,也重新定義了藝術品的意義:不再只是地位的象徵,而是一種全民可參與的文化資產。

傳為寫實主義畫家──庫爾貝的自畫像〈舉臂男子像〉。胡琮淨:「它不是完美雕像的身體,可是有一種日常生活你看到的生活的樣態。」(琅琅編輯室)

2.美國博物館模式的典範:捐贈與命名權的文化傳統

與歐洲博物館多出自王室、貴族或教會收藏不同,美國博物館多仰賴私人捐贈而成。雷曼的捐贈正是此一典範,他的行動鼓勵了後來的資本家如賽克勒、洛克菲勒等人也將收藏捐贈博物館,並獲得展館命名權。

這樣的模式不僅豐富了館藏內容,也讓藝術價值與「財富、聲望與社會貢獻」緊密結合,建構出美國獨特的藝術文化機構生態。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藝術賞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典藏名作》

3.對的支持:從邊緣走向主流

雷曼收藏橫跨700年西方藝術史,從文藝復興時期到20世紀的現代藝術,涵蓋莫內、雷諾瓦、塞尚、高更、梵谷、秀拉等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大師。

這些作品在19世紀末一度被學院派視為「前衛而不可接受」,但隨著美國收藏家如雷曼的支持,逐漸進入主流藝術殿堂,也促進了大眾對現代藝術的接受與認識。

雷曼的收藏讓美國人無需遠赴歐洲,就能在本土近距離接觸藝術史的重大發展,並深刻影響了藝術教育與鑑賞方式。

卡薩特〈春天:站在花園裡的瑪格〉(右)、〈少女像〉(左)。瑪莉.卡薩特出身上流社會、擁有人脈,她向美國的富商跟收藏家推銷印象派的藝術,是印象派的重要推手(琅琅編輯室)

4.「博物館中的博物館」:個人品味的空間敘事

「羅伯特.雷曼翼」獨立成展於大都會博物館內,被譽為「博物館中的博物館」。這樣的展示方式打破了傳統博物館中立、客觀的展示邊界,讓觀眾得以從展品中體會收藏者的品味、價值觀與生活背景。

這樣的策展角度,不僅賦予藝術品更多敘事層次,也讓人重新思考收藏者在藝術流傳與文化價值塑造中的角色。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Hugo Schneider攝,取自flickr)

本次展覽共展出81件大都會博物館珍貴藏品,無論是否已親臨展場、正準備前往,或是希望在家靜靜欣賞藝術之美,都值得搭配胡琮淨的線上導覽課程《藝術賞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典藏名作》。

本課程結合宏觀的藝術史視野與細膩的作品解析,深入了解畫作背後的時代背景與美學精髓,讓每一次觀展或欣賞都更有層次。

現在就加入線上導覽,讓這場藝術盛宴不止於展場,成為你生活中可反覆回味的美感經驗。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藝術賞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典藏名作》

胡琮淨《藝術賞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典藏名作》有聲課程

展覽資訊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展期:2025/06/14 (六) - 2025/10/12(日),週一至週日09:00 - 17:00 (最後入場時間 16:30)。
地點:國立博物院北部院區 第二展覽館一樓特展廳 (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
共同主辦:時藝多媒體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票價資訊

展期票券2025/06/14 - 2025/10/12
全票500元/張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一刻鯨選 大都會博物館 胡琮淨 印象派 故宮 現代藝術 繪畫 藝術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嗅聞台灣】謝金魚/細寫椪餅:府城女人的眼淚與美食脈絡

從現實自然到精神風景,美學講師胡琮淨的「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觀展攻略

臺灣夜生活百年縮影──從夜市彈珠檯、陸橋夜遊

聽見金句/隨著科技進步,讓「溝通」已經逐漸在退步。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