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成在久」的編輯精神——專訪兒童文學作家林世仁談漢聲出版社

文/羅子維
三十年前,當時還是個剛退伍、滿懷文學夢想的青年,兒童文學作家林世仁踏進了漢聲出版社。這是他人生中唯一一份全職工作,在漢聲七年半的編輯歲月,帶給他一生難忘的養分與影響,既像一場腳踏實地的修行,也像一次編輯宇宙的深潛探索。
從「天馬行空」走入「小題大做」的編輯現場
時光回到1993年12月,林世仁經朋友介紹得知漢聲正在徵才,出於對兒童文學的熱情與好奇,決定投遞履歷,「那時候我已經決定要走兒童文學的路了,但我想知道,兒童文學的書,是怎麼被做出來的。漢聲是我認識童書編輯第一手運作的起點。」他回憶道。
進入漢聲後,林世仁被分配到精選部的少年小說組,負責編輯《青年拇指文庫》、出版艾西莫夫(Asimov)的科幻系列。回望那段歲月,他笑說自己原先對於科幻小說並不感興趣,但實際接觸後反倒為自己開了一扇新窗,「我以前覺得科幻故事冰冷、硬梆梆,但在反覆校稿、修文的過程中,我看見了人對未來的想像、情感與哲思,那是我從未預料的啟蒙。」
七年半時間,林世仁還參與了《小百科報報》創刊初期的文學與趣味版面,甚至編過漫畫故事,把民間寓言轉化成圖文欄位的視覺敘事;繁複且忙碌的編輯工作,讓他越來越明白,編輯的角色,不只是修文字,更是提煉一種文化的語氣與節奏。
林世仁形容,漢聲不像一般出版社,反倒像是一所大學。「漢聲很重視工序,凡事都從小處入手,在細節處用心,層層精進,不做到最好不放手。」就以他所在的精選部為例,每一本書至少都要經過三次修文,得過了創辦人吳美雲女士(Linda)那一關方能出版。
由黃永松先生負責的雜誌部亦是如此,要把題目理解透徹,若是介紹餐桌上的一道菜,編輯就要會做那道菜,要介紹中國結,就要會編中國結。即使不同部門,但漢聲全體上下皆在做「根」的事業,一個是文化的根,一個是兒童的根。更重要的是,兩邊的工作精神、要求目標一致,「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在漢聲的日子,讓林世仁知曉做事要從小地方入手,像雕刻一樣慢慢磨的學問,「我是一個天馬行空的人,愛用想像力在高空上翻跟斗,最愛『大題小做』,漢聲卻是一個雙腳扎在大地上的出版社,凡事都是『小題大做』,一步一步踏實的做到最好。」
美成在久的編輯精神
漢聲對林世仁的影響,不只在工作方法,更是思維的轉變。他學會了耐心、重視節奏與文法,懂得讓創作醞釀得更深厚。若要說在漢聲學到最重要的事,那便是「美成在久」,所有美好的成就都需要長時間的心力投入。
像是過去與Linda的對稿經驗,林世仁至今回想起來,依然如昨日歷歷在目。「Linda對語言節奏極度敏感,不是用眼睛校稿,而是用耳朵訂稿,堅持讓編輯逐字朗讀稿件。」哪怕是深夜校稿,Linda都能「聽出」察覺語句細節的問題,展現出極強的語感與對文字品質的執著。
「會道者一縷藕絲牽大象,盲修人千斤鐵棒打蒼蠅。」這段黃永松先生分享給漢聲所有同仁的言語,多年來依舊在林世仁腦中縈繞,「我反倒覺得漢聲是一群聰明人不怕『千斤鐵棒打蒼蠅』,也像Linda常說的『不怕問最笨的問題,才能得到最棒的答案。』凡事都下死工夫,才能得真精神。」
《漢聲雜誌》 55週年特展登場 看見一座文化基因庫
談起漢聲滿是說不盡的美好故事,對林世仁而言,「漢聲的每本雜誌和出版過的書,組成就是一座文化基因庫,把還在我們腳下的文化,一頁頁保存下來。」漢聲的設計也從不妥協,紙張選用講究、顏色大膽。「印刷師傅最怕接漢聲的案子,那是一種又傳統又前衛的美學實驗,每翻一頁,眼睛撞進去的是繽紛爆炸的顏色。」
如今漢聲即將迎來55週年,將在七月五日至七月廿八日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回顧展,林世仁衷心推薦大家都來看展,「如果你童年讀過《中國童話》《漢聲小百科》,歡迎來重溫童年時的美好;如果你曾翻過《漢聲雜誌》,請來看看我們共同走過的歲月;如果你從未聽過漢聲,只要你關心台灣文化的過去與未來,那你更該來。」
「這不是一場回顧展,而是一場時代精神的重聚,你會看得很歡喜,而且──長精神!」
取自社群「漢聲巷」貼文
● 本文由「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展覽授權琅琅悅讀刊登:「美成在久」的編輯精神—兒童文學作家林世仁談漢聲出版社,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展覽資訊:
《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
展覽日期|7月5日(六)至7月28日(一),7月7日(一)下午為專業人士預覽不對外開放。
售票資訊|免票參觀
展覽時間|週日至週四 10:00~19:00,週五至週六 10:00~20:00
展出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北向製菸工廠 一樓
主辦單位|漢聲文教基金會
指導單位|文化部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