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送禮學問大公開!故宮北院「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帶你看大臣收到的禮物

文∣許媛婷(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從古而今,「禮尚往來」這句話耳熟能詳,早已是存在於人類社會間的普世思維。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中,必然有被皇帝當成禮物送給臣下的賞賜之禮,藏著讓人驚嘆「啊!原來這也是禮物?」的有趣發現。
今(114)年3月22日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展覽,從歷史文獻的奏摺、文書、檔冊切入,藉由官員的謝恩摺,與清代皇帝親筆寫下的硃批,並搭配器物、書畫、古籍等具體物件,了解皇帝究竟賞給臣子何種禮物?從賞賜禮物的類型及其背後涵義,進而尋找尚未被發掘的有趣內容。展區分為四大單元,分別為:「禮何處來」、「升職加薪」、「好禮降臨」與「賞罰有道」,透過文武官員上摺謝恩第一手史料,認識清代皇帝恩威並施的賞賜制度。
禮何處來
西元十六世紀以後的後金政權,以至十七世紀清帝國的形成,不論塞外,還是朝堂之上,賞賜之禮未曾間斷。初期,後金第一位汗努爾哈齊(1559-1626)多以草原之物,像是牛、羊、馬、駝等動物為主要分賞物品。通常是受到馬上民族賴以維生狩獵牧養的草原經濟與生活方式影響,也跟滿人偏好野味的飲食習慣有關。除此之外,來自戰爭的獲利品與銀兩也會是賞賜的一部分。
1644年以後,大清正式建立政權。朝廷制度逐漸形成過程中,來自帝王的賞賜類型也日趨多元,從頂戴花翎、加銜賜號,或是御膳飲食、器皿、書籍到銀兩,皆成為賞賜之物。以下粗分成:從非物質性的賞賜,進而得以「升職加薪」;以及偏向物質性禮物的「好禮降臨」。
往大臣頭上看:升職加薪
官員們穿戴的朝服、吉服或常服的冠頂,有著鑲嵌寶石的「頂珠」(又稱「頂戴」)。不同等級的官員,冠頂使用的寶石就會不同。官員冠頂上除了頂戴,還有翎管及花翎。「翎管」長約六、七公分,翎管材質多樣,有玉、翡翠、琺瑯或瓷等材質,用來安插翎子之用。院藏翎管的數量十分豐富,以瓷製翎管為例,此次代表展出為湖綠釉翎管(圖1)及粉彩瓷翎管(圖2)。在1723年(雍正元年)鎮守陝西西寧等地總兵官黃喜林(?-1726)〈奏謝恩賜翎子〉,摺中寫到:「傳旨西寧總兵官黃喜林著賞給翎子戴。」;以及1724年(雍正二年)雲貴總督高其倬(1676-1738)〈奏謝恩賜翎管等物〉也提到獲賞了「內製翎管一個,并孔雀翎一根」(圖3)。
翎子指的就是官員帽子後方的羽毛,主要由皇帝賞賜給有功的官員。翎子分成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是鶡雞身上的羽毛,一般賞賜給六品以下位階比較低的官員或侍衛;花翎則是賞賜給五品以上位階高的官員或勇士,是取自孔雀的羽毛,所以又稱「孔雀翎」。
在清代,能獲得孔雀翎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象徵著至高的恩寵和榮耀。孔雀翎越多,代表功勛越高,所以賞賜翎子以三眼花翎代表地位最為尊貴。頂戴、花翎,常被視為清代官員位階象徵。在清宮劇中,官員若是犯了錯,以致官位不保,就會被皇帝摘掉「頂戴花翎」,以示懲罰。
吃在嘴裏、拿在手上才有感:好禮降臨
根據院藏謝恩摺的內容,賞賜物品的種類多樣,寓意有別。從皇帝賜字、御書詩文、書籍、紙、硯、荷包、摺扇、緞匹、帽袍、牛、羊、馬、御膳食物、錠藥、補品;到玉扳指、瓷瓶、鼻煙壺、瑪瑙盒,甚至還有銀兩、銀錁等貨幣,琳琅滿目。禮物的種類與屬性,差異極大,我們難以判斷是否跟皇帝們的不同喜好有關。不過,賞賜之禮並非如想像般的金珠翠玉,更多是偏向日常器用的實用性考量。
官員們上奏的謝恩摺,有時會提到一種跟食物有關的特別禮物。滿語讀作「克什」(Kesi),原意為恩澤、恩賞之意。此一語彙源自滿族共食習俗或傳統,又常被寫作「克食」。
根據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直隸總督趙弘爕(1656-1722)上奏:「又日賜克食貳次,悉從御膳分頒。更傳優旨,單賜微臣種種天廚至味,臣得嘗所未嘗。」可知克食大多來自御膳中的天廚美食分頒而來。令人想像不到的是,原來我們今日常吃的「哈密瓜」,在當時也是皇帝賞賜的克食種類之一。像是1725年(雍正三年),河南河北總兵官紀成斌(?-1732)收到雍正帝賞賜來自新疆、甘肅一帶哈密地區的「哈密瓜」,趕緊寫了奏摺謝恩,還不小心將「哈密瓜」寫成「哈蜜瓜」(圖4)。
此外,從騎射護具到珍玩嘉賞的扳指也是皇帝送給大臣的禮物。扳指,又作搬指、班指等,是射箭時套在大姆指上的指環,用來保護手指不被弓弦劃傷。1796年(嘉慶元年),荊州將軍成德(1728-1804)、湖北巡撫惠齡(1743-1804)、陝西興漢鎮總兵文圖(?-1800)、湖南總兵官富志那(?-1810),四人聯合上呈的謝恩摺中提到,嘉慶皇帝賞賜了白玉喜字扳指、火鐮包、荷包和錢糧等禮物,以獎勵捕捉白蓮教教徒有功的官員。這件以白玉製作而成的扳指,上面有浮凸的「喜」字(圖5),很可能就是嘉慶帝賞給成德等人的獎勵禮物。
秘密上奏的特殊權力:賞罰有道
你是否曾經好奇,皇上究竟如何得知何人值得賞賜?或應賞賜何種禮物給此人?事實上,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卻可從康熙朝官員秘密上奏的密摺制度裏找到蛛絲馬跡。
賞罰有道,「道」字既有「管道」之意,亦指「道理」。密摺制度從康熙朝晚期逐漸形成,自此之後,清帝國的皇帝們透過此一管道得以了解臣下、掌握政務,進而達到權力集中的目的。賞賜,有時並不全然都是饋贈,更有可能是一種責任的交換。奏摺中的君臣對話,正隱隱透出禮物背後那些複雜的社會關係學。
● 本文摘錄自《故宮文物月刊》506期05月號:〈「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展覽概述〉 。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
展覽時間:2025.03.22~06.08
了解更多展覽資訊
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