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像也會痛:從《勞孔和他的兒子們》揭開古希臘的極限之痛

《勞孔和他的兒子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勞孔和他的兒子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文/策展人

這件時期被發現、且對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產生極大影響力的《勞孔和他的兒子們》,是著名的群像作品。勞孔是特洛伊城阿波羅神殿的祭司,他曾警告特洛伊人不要讓木馬(裡面藏滿希臘武士)進城,因而惹怒庇𧙗希臘的雅典娜諸神,於是被海神召來的兩條巨蟒活活地將他和兩個兒子纏死。這件人神之戰的作品,以暗示出運動前後的連續性,呈現出一個充滿張力的高潮時刻。

米開朗基羅(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指出:「勞孔群像雖然很平靜,但充滿著巨大力量;而且一種無休止的痛苦中彌漫著一㮔奇怪的靜謐,所以它好似廣闊的狂怒大海,浩瀚無邊的深處蘊含著寧靜。」由此可知,「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或被視為是希臘雕像另一個重要的特徵。而作品中的勞孔,從其面容和扭曲的姿態,也被理解為他處於極度的痛苦之中。

如溫克爾曼(Johnann Joachim Winckelmann, 1717-1768)以下的描述:

他的疼痛在周身的全部肌肉和筋脈上都有所顯現,即使不看面部和其他部位,只要看他因疼痛而抽搐的腹部,我們也仿佛身臨其境,感到自己也將遭受這種痛苦。但這種痛苦,並未使勞孔面孔和全身顯示出狂烈的動亂,⋯⋯身體感受到的痛苦和心靈的偉大以同等的力量分布在雕像的全部結構,似乎是經過平衡了似的。⋯⋯表現這樣一個偉大的心靈遠遠超越了描繪優美的自然。家必須先在自己身上感覺到刻在岩石上的精神力量。⋯⋯倘若藝術家按照勞孔的祭司身份給雕像加上衣服,那麼他的痛苦就不會表現得那麼明顯。

貝尼尼甚至相信,在勞孔像的一條大腿的麻木狀態上,他看到蛇毒開始散發出來。⋯身體狀態越是平靜,便越能表現心靈的真實特徵。在偏離平靜狀態很遠的一切動態中,心靈都不是處於他固有的正常狀態,而是處於一種強制的和造作的狀態之中。在強烈激動的瞬間,心靈會更鮮明和富於特徵地表現出來;但心靈處於和諧與寧靜的狀態,才顯出偉大與高尚。⋯⋯表現平靜的,但同時要有感染力;表現靜穆的,但不是冷漠和平淡無奇。

此外,萊辛(Lessing, Gotthold Ephraim,1729-1781)雖也同意溫克爾曼對希臘藝術「顯出一種高貴的單純和靜穆偉大」的優異特質之見解,但卻也提出一個發人深思的疑問:「為什麼拉奧孔在裡不哀號,而在詩裡卻哀號?」以下為維吉爾所寫與勞孔相關的詩作:

不幸我們又遭遇到另一件更嚴重,

一中大恐怖的事變,使昏亂的心神驚懼;

抽籖指定任海神司祭的拉奧孔

正在祭壇上宰一頭龐大的公牛獻祭;

看啊!從田奈多斯島,從平靜的海上,

(我提到都要發抖,)有兩條大蟒蛇

冲著波濤,頭並頭向岸邊游來;

它們在浪裡昂首挺胸,血紅冠高聳,

露出海面,粗壯的身軀在海裡

蕩起水紋,蜿蜒盤旋,一圈又一圈,聽得見它們激起浪花的聲音;

它們爬上岸,兩眼閃閃,血紅似火,

閃動的舌頭舐著饞吻,嘶嘶作響;

我們一見到就失色奔逃,但它們一直就奔向拉奧孔;

首先把他兩個孩子的弱小身體纏住,一條蛇纏住一個,

而且一口一口地撕吃他們的四肢;

當拉奧孔自己拿著兵器跑來營救,

它們又纏住他,攔腰纏了兩道,

又用鱗背把他的頸項捆了兩道,

它們的頭和頸在空中昂然高舉。

拉奧孔想用雙手拉開它們的束縛,

但他的頭巾已浸透毒液和淤血,

這時他向著天發出可怕的哀號,正像一頭公牛受了傷,要逃開祭壇,

掙脫頸上的利斧,放聲狂叫。

接著這兩條大蟒就爬向神廟高聳,

去尋凶殘的特尼通尼亞女神的高堡,

藏在她腳下,讓她的圓盾遮蓋著。

這時人人戰慄,感到空前恐懼。

我們都認為拉奧孔罪有應得,

因為他曾把罪惡的矛抛向木馬,

用矛頭刺傷了那神聖身軀的腰,

大家都喊著,要把木馬移到神廟,

以便祈求女神的寬饒。

通往梵蒂岡博物館出口的螺旋樓梯(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梵帝岡博物館地圖大廳(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萊辛注意到了溫克爾曼提到維吉爾詩作及對如何表現痛苦一事的看法,但萊辛也提出自己對希臘藝術的理解:

他(希臘人)既動情感,也感受到畏懼,而且要讓他的痛苦口哀傷表現出來。他並不以人類弱點防止他走向光榮,或是阻礙他盡他的職責。凡是對野蠻人來說是出於粗野本性或頑強習慣的,對於他來說,卻是根據原則的。

萊辛認為,古希臘的原則即是「美是造形藝術的最高法律,凡是為造形藝術所能追求的其它東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須讓路給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須服從美。」

因此,若以勞孔像而言,「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體苦痛的情況之下表現出最高度的美。身體苦痛的情況之下激烈的形體扭曲和最高度的美是不相容的。所以他不得不把身體苦痛沖淡,把哀號化為輕微的嘆息。」萊辛如此的觀察,也清楚地說明了詩與畫對於如何表現「美」的區別與界限。

(引自邱琳婷著,《圖像思維:找尋中西名畫在藝術史、自然史、時尚史與科技史中的角色與意義》,臺北:五南出版社,2022年)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一刻鯨選 邱琳婷 青田藝集 義大利 雕刻 藝術 希臘 文藝復興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聽見金句/吸引到的愛情,其實是你內在的延伸。

深剖角色、歉的來源與家庭議題──專訪作者曾稔育《歉木林》

文史控的天堂!飽藏臺灣文獻的閱讀秘境:台南新營文化中心圖書館

經典一魚二吃!土魠魚羹或清蒸 勾起遊子家鄉味情懷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