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童年的自己相遇!第48屆金鼎獎作家劉旭恭:在繪本中尋找自我的宇宙

知名繪本作家劉旭恭
知名繪本作家劉旭恭

知名作家劉旭恭2002年以《好想吃榴槤》首度獲頒信誼幼兒文學獎佳作,此後出版逾20本作品,接連獲得國內外大獎肯定,2024年再以最新力作《雨》榮獲第48屆。現實生活中的他,是專職的繪本者,同時也是一對兒子的玩伴,他筆下的故事正如其人,質樸中帶點孩子般的純真,在溫暖和煦的畫面裡,藏有對世界真情的告白。

撰文|邱璟綾
攝影|高國展
圖片|劉旭恭提供

書名:《好想吃榴槤》
作者/繪者:劉旭恭
出版社:信誼基金會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05/01

採訪當日,劉旭恭背著大包小包,自雨中緩緩走來。那些落在身緣兩側的大袋子裝了些什麼呢?他如數家珍地拿出大小不一的手製繪本,這些手工製作的小書,和經過仔細裝幀、印刷的繪本相比,更像是課堂間完成的作業,有些黏貼的痕跡,細看之下,還會在泛黃的紙面上發現顏料滲入的絲絲毛邊。

劉旭恭小心地翻頁,因為眼前這些獨一無二的小書,是年少拾起畫筆的起點、中年從上班族轉為全職創作的分界點,以及成為父親後,全家人創意交集的原點,攤在桌上那一本又一本不同時期的作品,走過半生後,堆疊出一個不見終點的宇宙。

翻開書本 開啟想像之旅

初見劉旭恭,很難將他與實際年齡畫上等號,1973年生於臺北石牌的他,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研究所,曾擔任研究助理、土木工程師與小學老師,最後卻毅然投入全職繪本創作。有別於外界對工科理性、務實的印象,眼前的他總是掛著靦腆的笑容,像是冬日和煦的暖陽,慢慢地、溫溫地,將人生講成一個又一個故事。

童年時期的劉旭恭沒有玩伴,更遑論交心的朋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的生活只有書籍相伴,他依稀記得爸媽帶他去有著「書店街」之稱的臺北市重慶南路買書,窩在椅子上翻著《七俠五義》、《十五少年漂流記》,他在字海中神遊,想像自己也身處其中,隨著故事主人翁展開人生的冒險。

迷惘尋覓 與繪本相遇

而他,確實在33歲那年展開一場人生的大冒險─成為專職繪本作家。劉旭恭沒有接受過文學與美術訓練,是圖畫書創作者之中罕有的存在,但理工背景無礙他的童心,在作品中,總是藏著令人會心一笑的幽默感。

他回憶,讀國小時,爸媽曾短暫送他去畫室學畫,無奈在大環境的升學壓力下,小學畢業後,他埋葬就讀美術班的夢想,沒機會畫畫的他,只能趁著當學藝股長時,在教室牆上的海報畫畫,滿足畫畫的渴望。

每當拾起畫筆,他總是想起兒時那個喜歡畫畫的自己,直到1995年,準備研究所考試的日子實在苦悶,劉旭恭興起學畫的念頭,「當時臺北市立美術館外有各種課程攤位,像是水彩、油畫、國畫等,每個攤位都大排長龍,只有陳璐茜(知名兒童繪本作家與教學人)老師的手製繪本攤位沒有人。」劉旭恭笑說,與繪本最初的交集看似誤打誤撞,但從那一年起,繪本與土木工程,成為生活中的兩條並行道路。

劉旭恭畫的小草本

為期一季的課程結束後,劉旭恭和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圖畫書俱樂部」,每年舉辦手製繪本展覽。1996年時,劉旭恭創作了第一本未出版的作品《小Baby》,此後以一年一本的速度,維持與創作繪本的連結。

步入職場後,劉旭恭曾擁有各種角色,當過助理研究員、工程師,921大地震那年,甚至前往東勢幫災民蓋組合屋,漫長的歲月裡,畫畫與創作是工作之餘的消遣,直到成為小學老師,孩子們的單純喚回他的初心,好似在層層疊疊的色彩中,與童年的自己相遇。

「有一天我在咖啡廳發呆,腦中突然閃過一個畫面,一隻小老鼠很想吃榴槤,於是整片天空都充滿了『好想吃榴槤』……」當下一個簡單、純粹的故事誕生了,2002年他以《好想吃榴槤》獲得信誼幼兒文學獎佳作,當天簽書會時,看到首獎得主的桌前大排長龍的人群,心想:「原來這就是暢銷作家的感覺!」

「暢銷作家」從不在劉旭恭的人生清單裡,「我曾想當公車司機、導演和流浪漢,這些願望都沒有實現。」他說,小學時覺得開公車可以到很多地方、遇見很多人;大學時喜歡看電影,曾想過自己執導該有多好;出社會後多方嘗試,但陸續換了幾個工作都無法找到內心歸屬,直到有一天下班,等捷運時,不知為何眼淚流了下來,那一刻好想拋開一切,去當個流浪漢。

立定志向 專職繪本領域

距離第一本作品《小Baby》,已過了10 年,劉旭恭才體悟到,原來自己想要的,不過是像個孩子般單純地拾起畫筆。2006年某一天,已33歲的他,突然辭掉工作,決定成為專職作家,那時太太也在上班,她有些不平地說:「為什麼你可以做想做的事?」

「你也可以呀!」劉旭恭心想,不過始終不敢說出口。幸運的是,他的作品《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當年度便獲得信誼幼兒文學獎首獎。有了獎項加持,為專職作家的生涯帶來許多機會,然而隨著畫愈多、看愈廣,喜悅與自卑的情緒,逐漸在內心膨脹成兩道光影。

「有一次在頒獎典禮上,看見自己的作品和其他得獎者一起被打在投影幕上,當下只覺得很暗沉、不夠漂亮,很自卑。」在創作路上,劉旭恭一度產生質疑,他也曾想過,如果將舊作改為更細緻的畫風,是不是能帶來更好的銷量?

種種負面情緒,卻在偶然間拿著自己的作品為孩子說故事時,從閃閃發光的眼神得到安慰與救贖。「孩子會因為一個好故事享受繪本,不全然只是圖畫技巧。所以身為創作者,要學習接受自己的特質,也許不是美術科班,但像小孩般天真的畫法,就是我的特質。」

劉旭恭一家人去日本玩時買的小本子,小孩們畫爸爸媽媽

他帶著實驗精神,盡可能嘗試不同的繪畫媒材,例如水彩、壓克力、水墨、廣告顏料等,在不斷摸索、打磨的過程中,逐漸有了新一層的體悟。

「不用一味模仿別人或執著於做不到的地方,因為到最後你會發現,在圖畫書的世界,不管你的特質是什麼,總是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一如曾令他感到自卑的繪畫技巧,反倒成為獨特的風格,在各種情緒間兜兜轉轉,原來是開放且寬容的繪本,為自己找到解答。

興趣相投 與科學家相碰的火花

綜觀劉旭恭歷年出版的作品,從中能看見理性與想像的平衡,他的文字少見修辭與雕琢,在故事結構與節奏感中透露著理工專業訓練的痕跡;他的圖像帶有天馬行空的拙趣,幾乎都是想像故事,與後來投入繪本創作的太太許增巧不太一樣。

「我是藝術家,增巧是科學家,她很多畫自己經歷過的東西。」他笑說,對繪本的喜愛,讓彼此成為教學相長的伴侶,向來只畫想像世界的劉旭恭,也受到許增巧的影響開始寫生,有時一家四口拿起紙筆便畫個不停,大大小小的圖像,成為他們記錄生活的方式。

「兒子開始打後,增巧在場邊看見一隻小老鼠,於是畫了一本《棒球場的老鼠》!」在劉旭恭眼中,太太是心思細膩的科學家,能以畫筆傳神記錄眼前景物細節,再透過小老鼠的視角帶孩子走進棒球世界,創作出臺灣少見以「國球」為主題的作品。

《棒球場的老鼠》是劉旭恭同為繪本創作家的太太許增巧的作品,以小老鼠的視角,帶孩子走進棒球世界

在沒有畫圖的日子裡,劉旭恭喜歡閱讀,而他的閱讀喜好不帶目的,單純只為了「好看」,例如近期覺得很好看的,是臺灣青年建築師鄭采和所寫的《我在荷蘭都更中心當說客》,透過她的文字彷彿親自走了一趟阿姆斯特丹,直擊荷蘭人的居住正義與街區實驗。

我骨子裡也許是個憤青。」劉旭恭笑說,無論是創作探討暖化議題的《煙囪的故事》、反思教育本質的《只有一個學生的學校》,或是引導讀者深入思考環保、公平正義等面向的《你看看你,把這裡弄得這麼亂!》等,劉旭恭總是將想說的話藏在作品之中,透過溫暖的筆觸表達對社會的關懷。

《你看看你,把這裡弄得這麼亂!》此書本意雖不是收拾與整潔,但劉旭恭希望「孩子讀的是故事,不像大人總是想講道理。」

創作人生 每部作品都是當下的自己

書名:《雨》
作者/繪者:劉旭恭
出版社:水滴文化
出版時間:2023/09/28

對他而言,每一本創作都是生活的紀錄,反映當下的人生經歷,即使不刻意為之,但偶爾會突然意識到,筆下角色之於他的人生,原來別有意義。就像甫獲得金鼎獎肯定的作品《雨》,描述在廟裡修行的小和尚,無論快樂或悲傷,每天堅持寫一張「雨」,這一寫就是20年,他的真心誠意感動上天,最終千百張墨跡化為甘霖,滋潤乾旱的大地。

「看著彩稿,我突然閃過一個想法─小和尚會不會是先前作品《五百羅漢交通平安》裡,那位溫暖守護小男孩的大師兄呢?」劉旭恭赫然意識到,或許這是祂成為羅漢前的故事,一個念頭竟然讓筆下的角色有了連結,彷彿在某個超然的空間自成一個宇宙。

在《雨》的故事中,他以具體之物呈現抽象情感,看似談修行,其實也是每一個創作的身影。一如虔心修行的小和尚,劉旭恭從第一本手製繪本《小Baby》完成後,獨自在家默默寫著、畫著,眨眼經過30年,他讓筆下的角色替他說出幽微的情緒,面對人生的種種失去與無奈,最後都在創作中得到解答,「感謝創作相伴一生,陪著我大步往前,即使過程磕磕碰碰,最終會找到自己和這個世界對應的方式。」

劉旭恭認為,每一本創作都是生活的紀錄

👉 看更多知名繪本作家 劉旭恭作品

●本文摘選自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所發行雙月刊《》雜誌176期:讀「繪」好時光,授權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書香遠傳 繪本 創作 金鼎獎 圖畫書類 棒球 藝術家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從蘇軾到李榮浩都被圈粉!大唐彼得潘「李白」的傳奇與魅力

台幣500元改鈔遭熱議!盤點英鎊民選改鈔流程與設計巧思

冬天食物必有薑?讓人愛到涕泗橫流的美食:番仔薑麵線

令人驚嘆三大布達佩斯的圖書館 從書海探索匈牙利文化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