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經典文藝復興建築—自由、公正與獨立的人文精神

《西斯汀大廳景觀》 Veduta del Salone Sistino Vincenzo Marchi(1818-1894) c.1860 Watercolor drawing on paper Collection of the 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 / Disegni.generali.2 ©2023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
《西斯汀大廳景觀》 Veduta del Salone Sistino Vincenzo Marchi(1818-1894) c.1860 Watercolor drawing on paper Collection of the 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 / Disegni.generali.2 ©2023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

文∣張省卿(作者為輔仁大學學研究所所長兼教授、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藝術史博士)
圖∣梵蒂岡宗座、Invaluable、張省卿攝影、維基百科、《開放博物館》提供

「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的特展圖像中,可看出歐洲藝術史之自由人文精神與多元文化內涵。近代歐洲,天主教教會因為受到新教的批判,力圖除舊革新,加入改革運動中,其中包括對圖書收藏的加強、對學術研究及對藝術的提倡;從此次展覽中,可以看出圖像的媒介對歐洲藝術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在宗座圖書館收藏的圖像藝術中,包括時代(約十四至十六世紀)以今仿古的世俗自信,聖彼得大與廣場為羅馬城建立的多元文化城市景觀,聖城羅馬的自由形象,及異教與基督文化的融合,在在都精準貼切地展現了美麗歐洲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

前言

羅馬教廷城內梵蒂岡宗座圖書館(Bibliotheca Apostolica Vaticana)興建於文藝復興盛期,自十五世紀下半葉以來,館內圖書與文物收藏,在西方近現代化的改革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珍藏中的圖像藝術,展現歐洲文化的人文精神。

天主教羅馬教廷從中世紀以來,便扮演著歐洲知識階層中的菁英角色;十六世紀初,新教改革以來,因為基督新教對天主舊教的挑戰,以及十五世紀末以來的地理大發現,歐洲人將全球各大洲資訊輸回歐洲,教廷在面對危機的應變過程中,使梵蒂岡成為教會內部少數菁英改革的重鎮。雖然教會體制積習陋規不斷顯現,但為了因應時代變化,在十六、十七、十八世紀時代,教會反成為訓練先進思想的重要地點。

文藝復興完美正圓形穹頂:公正、自由與獨立的人文精神

文藝復興時代亞爾伯提(Leon Battista Alberti, 1404-1472)《論》(De re aedificatoria, 1450)書中提到,藝術可經由數學定理展現宇宙完美和諧,其中數學造型中的幾何圖形「圓形」,更是象徵上帝的完美與和諧,正圓設計成為建築大師追求的理想造型。1615年蝕刻版畫〈保祿五世時期的聖殿與梵蒂岡宮殿遠視圖〉(Visual Material-Stampe.IV.172)(圖1),圖像中,版畫家驕傲的展示了教廷首府,為人類文明樹立的城市景觀與建築典範;遠視圖中,除教宗宮殿、圖書館與綠地園林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左側坐擁正半圓穹頂的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及位於教堂前看似不顯眼,卻展示當代成熟工程技術的方尖碑。在多位建築大師近一百二十年的努力下,這幅1615年完成的遠視圖,可看出教堂建築主體架構已完成,它的巨大圓形穹頂建構了梵蒂岡城市景觀的最大榮耀;正圓穹頂的實現,是偉大米開朗基羅大膽冒險精神的體現,也是文藝復興盛期的典範巨作。米開朗基羅實踐了一個巨大單廳式教堂理想(1546-1564);經過幾位巨匠大師們的共同參與,在這一個世紀中,經由不同理念、造型風格的激辯、創新與實踐,聖彼得大教堂的巨大穹頂與中央大廳被完美融為一體。米開朗基羅加大穹頂面積,利用其自身雕塑家的經驗,借用建築媒材特性,使建築雕塑造型更為豐富,在建築結構上,也作了重要創新。

圖1 1615 喬瓦尼(Giovanni, 1571?-c.1623) 保祿五世時期的聖殿與梵蒂岡宮殿遠視圖 ©梵蒂岡宗座圖書館

圓滿的球體造型

米氏的巨大穹頂外殼,如版畫所示,不是由內部肋拱架支撐,而是由穹頂建築外部的筒形座塔與外圍肋拱架支撐。打破了中世紀哥德建築傳統,把內部肋拱移到建築外部,修正了布魯內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 1377-1446)在佛羅倫斯興建聖母百花大教堂穹頂時,所無法達到的正半圓理想。聖彼得圓頂達到了內部與外部皆為正半圓的完美理想,內外一體成形,風格、造型一致,展現文藝復興時代追求空間結構的勻稱、圓滿與和諧之美。穹頂內部展現向上推力,因為拋物線的動感與空間的流暢度,具有強大視覺張力。穹頂內部因光線的射入,使穹頂顯得輕巧流動,像是飄浮於宇宙間的穹蒼。米開朗基羅用其個人在藝術上的創新理念,展現宗教信仰上的心靈卓越,也展現藝術家其個人自主獨立創作意志,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所在。在1615年的版畫圖中,可看出聖彼得大教堂半圓穹頂是梵蒂岡城中的明亮皇冠,造型明快、簡潔華麗,它對未來歐洲建築與城市地標產生影響,這張版畫,就是時代的見證。

聖彼得大教堂穹頂是一個完美的半球體,半圓是圓形的延伸,符合古典希臘與文藝復興時代的美感理念;半圓球體是數學造型,代表科學與理性,希臘化時代數學家歐幾里德(Euclid, c.367-c.283 B.C.)所著《幾何原本》(Elementi),於1594年在羅馬市依據阿拉伯文抄本再版印製。

古典時代《幾何原本》

《幾何原本》書中論述幾何數學,提及正圓形、三角形、方形等等幾何形功能;正圓形(圖2),除了具有數學計算功能外,造型也被人文學者做為文化意涵的延伸;如圖顯示,從正圓中央到圓弧形任何一個邊點,都是長度對等、一致,代表平等、公平與公正;圓形弧度沒有任何邊角,代表無瑕疵、完美、圓滿;圓形可以穩定、平衡、和諧的無止盡旋轉,代表永恆、永生、永世;圓形是數學造型,也代表理性、科學。不管是圓形或圓球體,因為人文意涵的延伸,被大量運用在藝術創作造型中,包括建築、繪畫、雕塑、城市空間,用以展現造型藝術中的文化思想。

圖2 1594 歐幾里德(Euclid) 《幾何原本》幾何圖形 ©梵蒂岡宗座圖書館

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學者就把「圓」或天空、 與神作連繫,柏拉圖(Plato, c.429-c.347 B.C.)與其他古典時期哲學家並以此理念來解說宇宙理論系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穹頂,完成了建築圓形理想與宇宙穹蒼的連結。新建的聖彼得大教堂擺脫了中古拉丁十字長形中殿的平面佈局傳統,拉丁十字平面原來象徵基督受難十字架。聖彼得大教堂建築呈現了十六世紀新時代樣貌,它是藝術理想與宗教理念、禮拜功能的結合。

藝術美感、神學理論與禮拜功能之結合

文藝復興時代藝術家們嘗試把古典時代的正圓理想與基督神學理論、教會禮拜功能融合為一體,聖彼得大教堂整座建築平面主體(圖3)是等臂希臘十字形的對等「中心建築」(Central Building),再加上一個強化的入口及與延長的中殿,完成美麗正圓理想,也利於禮拜儀式的進行,聖彼得大教堂正是藝術美感與教會功能的結合。

此時與中古傳統不同,工藝創作者不再是工匠的身份,創作者是藝術家,是大師身份,與東方中國工匠雕蟲小技的身份不同,他們在這個時代的歐洲,享有越來越高的身份地位。

羅馬教廷在此時,也因為可以提供給藝術家創作的自由,展現梵蒂岡教會自由的新形象,且用來對抗來自新教改革的壓力。

圖3 1613 馬提亞(Matthäus, 1564-1638) 繪製聖彼得大教堂平面圖 取自© Invaluable,檢索日期:2023年5月18日。

結語

於城市景觀而言,聖彼得大教堂圓形穹頂,除是教堂的一頂冠帽外,教堂本身更成為教皇國整個城市的華麗皇冠,它是教皇國國家主權的象徵,形塑十七世紀以來羅馬城市容貌。聖彼得圓形穹頂與對城市所形塑的美景,對未來英國倫敦城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 1675)(圖4)、法國巴黎先賢祠(Panthéon, 1790)(圖5、6)、美國華盛頓國會大廈(United States Capitol, 1793)(圖7)及它們的城市景觀皆產生影響,甚至臺灣在日治時代所興建的西式總督府博物館(1915)圓頂(圖8),都是來自此種藝術歷史傳統。

St Paul’s

St Paul's

圖4 1746~1747 吉奧瓦尼(Giovanni, 1697-1768) 泰晤士河岸聖保羅大教堂與市長就任遊行大典(The River Thames with St. Paul’s Cathedral on Lord Mayor’s Day) 洛克維茲宮(Lobkowicz)藏 Ablakok攝 取自 《維基百科》:https://reurl.cc/1erVyQ(CC-BY-SA 4.0),檢索日期:2023年4月4日。

圖5 法國巴黎先賢祠(Panthéon, 1790) 張省卿攝影

圖6 法國巴黎先賢祠(Panthéon, 1790) 張省卿攝影

圖7 2005 美國華盛頓大廈廣場(National Mall in Washington, DC) Chief Photographer’s Mate Johnny Bivera攝 取自《維基百科》:https://reurl.cc/LA1o9X(Public Domain),檢索日期:2023年4月6日。

圖8 1915~1916年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圖片取自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CC BY-NC 3.0 TW),檢索日期:2023年10月6日。

●本文摘錄自《》483期6月號,原題〈歐洲藝術史之人文精髓─論梵蒂岡宗座圖書館收藏〉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故宮文物月刊 博物館 圖書館 文藝復興 教堂 建築 國立故宮博物院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藝術家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臺南古都竟有1600座廟宇?盤點孔廟、天后宮等大有來頭的神明宮廟與百年古蹟

香港發揚光大的小吃「馬來糕」 竟與英國殖民史有關

舞步中,探索客家文化記憶:專訪君舞蹈劇場團長 謝宜君

從臺北到北斗,仕紳畫家余德煌的北斗紀事──名單之後#143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