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茁壯的新芽——唱出自己故事的臺灣音樂劇

《台灣有個好萊塢》劇照。(圖/瘋戲樂工作室提供)
《台灣有個好萊塢》劇照。(圖/瘋戲樂工作室提供)

文∣林采韻

圖∣工作室、躍演VMTheatre

如果有機會觀察臺灣原創的演出訊息,大致會發現從2022年年底至2023年上半年,幾齣引起關注的大型音樂劇作品,如瘋戲樂工作室《台灣有個好萊塢》、綠光劇團《再會吧!北投》、躍演VMTheatre《勸世三姐妹》、SML樂劇創製《》、音樂時代劇場《隔壁親家》等,以上作品無論是重製還是首演,主題皆源自臺灣這塊土地,使用語言也以臺語為主。如此現狀,正意味瘋戲樂著臺灣音樂劇至今發展超過35年,已逐步落地生根,從向紐約、倫敦西區借鏡學習,轉而走向屬於自己的路。

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但也因為音樂劇兼具商業市場和內涵的雙重特質,以及因地制宜的彈性和包容力,讓創作者有機會開創無限可能。如同「音樂時代劇場」藝術總監楊忠衡曾言:「我想實驗把自己的文化要素跟音樂劇結合在一起,要先做出我們的特色,自然就會得到世界人的欣賞。」如此企圖,從臺灣首部原創音樂劇《棋王》即可見端倪。

《勸世三姐妹》劇照。(圖/躍演VMTheatre提供)

原創音樂劇始於《棋王》

《棋王》1987年5月由新象文教基金會製作,於臺北中華體育館首演,試圖打造一齣兼具嚴肅與通俗,可向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的百老匯經典劇作《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致敬的作品。該劇由作家三毛張系國原著,李泰祥譜曲,流行歌手張艾嘉、齊秦和聲樂家曾道雄主演,故事以一個五子棋天才兒童的奇幻遭遇為經,以1970年代經濟剛起飛的臺北為緯,深入描寫想像世界的幽玄和現實社會的人生百態。

臺灣原創音樂劇的發展進程,1990年代之後開始由果陀、綠光等現代劇團領軍,此時正值臺灣流行音樂的黃金年代,因此劇本發想雖然大體還是參考西方經典文本或音樂劇架構,但在音樂已借重多位華人流行音樂的人才。

1994年,導演羅北安與綠光劇團推出小品《領帶與高跟鞋》,網羅以〈魯冰花〉、〈桂花巷〉等音樂作品聞名的陳揚譜寫音樂。1995年,果陀劇場推出大型製作《大鼻子情聖——西哈諾》,由創辦人梁志民執導,陳樂融作詞,主掌音樂的張弘毅以〈玫瑰人生〉、〈隨風而逝〉等歌曲為人所知。1997年,果陀再接再厲推出由王柏森和傅薇主演的《吻我吧娜娜》,劇本由陳樂融改編莎士比亞《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音樂請出創作型歌手張雨生,該劇的搖滾風格為當時首創,並獲選當年《中國時報》「十大表演藝術節目」。之後由知名唱片製作人、作曲家鮑比達擔任音樂總監的《天使不夜城》,挾著歌手蔡琴的明星光環,不僅在臺灣市場票房長紅,還赴中國巡演,成為首齣外銷他地的臺製音樂劇。

長出在地性格,本土語言音樂劇誕生

2000年起,臺灣開始出現以音樂劇創作為主的劇團,其中尤以「音樂時代劇場」為代表,由樂評人楊忠衡創辦並擔任藝術總監,引領本土語言音樂劇潮流。2007年在國父紀念館推出《四月望雨》,是臺灣音樂劇史上首部本土語言音樂劇,全劇以臺語演唱,敘說《望春風》作曲家鄧雨賢與歌手純純的故事,作品從北到南多次搬演,成功走入庶民生活。2009年,音樂時代劇場再推出以市井小民為主體的《隔壁親家》,請出澎恰恰、許效舜兩位知名諧星,迴響熱烈。而《四月望雨》、《隔壁親家》與2010年推出,由殷正洋主演的《渭水春風》,合稱「臺灣音樂劇三部曲」,楊忠衡編劇、冉天豪譜曲的組合,奠定三部曲的風格和樣貌。

臺灣首部全客語音樂劇也在2007年誕生,由客家委員會委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製作的《福春嫁女》,以莎士比亞《馴悍記》為藍本,由吳榮順出任藝術總監、黃武山進行編劇、錢南章譜曲、蔣維國導演。客委會和北藝大的音樂劇合作,之後還有由林建華編劇、李小平導演和顏名秀作曲的《香絲・相思》(2016),以及施如芳編劇、韋以丞導演和顏名秀作曲的《天光》(2017)。

音樂劇以本土語言創作,使得這項源自西方的表演更為接地氣,且因為屬於大眾易於接觸的藝術形式,進而成為地方或中央政府與民眾溝通的媒介。講述二二八事件受難藝術家陳澄波的《我是油彩的化身》在2011年首演,此劇為嘉義市委託國立師範大學和果陀劇場合作,由梁志民導演、陳國華作曲,臺語歌手洪榮宏領銜。2016年音樂時代劇場受基隆市文化局委託製作《舊情綿綿》,串連20首臺灣吟遊詞人葉俊麟的經典臺語歌謠。2018年廣藝基金會則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邀請,以鄧麗君18首經典歌曲打造《何日君再來》。

廣納議題與戲劇手法,開創特色音樂劇

2010年以降,專業音樂劇劇團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透過反映當代時空的多元題材大膽嘗試。台南人劇團的《木蘭少女》翻轉華人傳統故事,延伸討論性別議題,曾赴新加坡連演36場,開創臺灣大型原創音樂劇巡演海外場次最高紀錄。天作之合的《飲食男女》則成功改編並移植李安電影原著。

《木蘭少女》劇照。(圖/瘋戲樂工作室提供)

躍演《釧兒》以戲中戲的巧妙手法,將歌仔戲融入,從樂曲風格、聲音唱腔、肢體運用等,自在穿梭於東西之間毫無違和。躍演另一作品《勸世三姐妹》,作品在低俗與神聖、詼諧與嚴肅、粗鄙與精緻、西方與閩南等文化藝術元素之間,不斷解構與重構,開啟臺灣獨具特色的新型態音樂劇。

《釧兒》劇照。(圖/劉人豪攝,躍演VMTheatre提供)

瘋戲樂工作室《台灣有個好萊塢》,如同向百老匯致敬,於在地題材、臺語發音的框架下,將各式東西方流行音樂元素、語彙、節奏,咀嚼消化後進行重組再造。《再會吧!北投》,由吳念真和陳明章攜手打造,融入臺灣道地的「那卡西」音樂,並將溫泉旅社、酒家菜等在地風情巧妙的融入劇本。

由此可見,臺灣多元的原生文化,包括本土語言、本土歌謠、傳統戲曲、民間文化、流行音樂等,提供原創音樂劇創作的多元養分,也使得臺灣音樂劇的發展,一路從模仿西方音樂劇風格,逐步走向具有臺灣特色的音樂劇作品。

《再會吧!北投》劇照。(圖/綠光劇團提供)

※本文出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觀‧臺灣》第58期「HITO流行音樂」。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綠光劇團 瘋戲樂 音樂劇 熱帶天使 百老匯 藝術 改編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漫畫搶先看!《集合!RENDEZVOUS 011》走進仙姑男孩的神秘世界!

揭密彰化八卦大佛!前身與日治戰死的「能久親王」有關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6本推薦書迎接AI世代 打開閱讀新「視」界

「走到靈魂或奇點之上」——專訪氣味小說《香鬼》作者古乃方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