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遠傳】5 題問答 讓你理解影像在生活中的角色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典藏了 1 萬 8 千多部臺灣電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典藏了 1 萬 8 千多部臺灣電影

撰文|陳怡如;攝影|劉德媛、林宜賢

圖片|國家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對談者:藍祖蔚(知名影評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蔡昭儀(國立臺灣美術館研究發展組組長、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籌備小組召集人)

Q1、進入圖像化時代,請問兩位認為影像對現代人帶來哪些影響?

藍祖蔚:影像有一種鏡像功能,讓大家看見自己。所有悲歡離合的故事,你看了深受感動,是因為很多情節投射,讓你感同身受,不知不覺投入作品情境,或認同影中角色,因而產生很多悲喜共鳴的情懷,所以影像也扮演著情緒的引導功能。

現代人看影音的量變多,關鍵就是觀影平台和設備變多了。不管是用手機、平板,在家就能享受各國影片,這種方便的觀賞閱讀,讓過去要到電影院才能享受聲光娛樂的儀式感和參與感慢慢被稀釋,觀影變成非常私密的個人行為。但影像的大量氾濫和快速消費,也讓我們對影像的震撼感覺少了許多。

蔡昭儀:攝影是時代的產物,走在時代前沿,以別具慧眼的觀察力,把不同時代的影像記錄下來,留給我們很多可以解讀的作品。藝術家是說故事的人,怎麼用影像說故事,是藝術家各擅勝場的本事。

臺灣其實很早就進入影像時代,從以前的攝影、廣告,到現在人手一機、拍照 App 普及,人人都是攝影師。就像藝術家用攝影記錄時代,每個人拍照也都有自己的目的,不管是蒐集家庭記憶、紀錄生活片刻,或留下某個記憶節點,當有這麼多影像,時代的記錄也就越來越多。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可以用各種擬造方式改造影像本身,有時也會讓我們不太能確定這張影像是真實或虛假。

《阿拉伯花飾+三面鏡》電影音樂會

Q2、相對於文字,若以影像作為學習媒介有什麼不同的效果?

藍祖蔚:影像有模仿和擬真的功能,用在教學上最方便,有精準示範的效果。比如看了很多教學書,不如直接拍一部影片告訴你,該如何操作這些新知識、新學問和新技術,避免文字上的誤解。

影像的另一個功能是濃縮。讀一本書需要較長時間,但一部電影可以讓人把《》在 2 個小時內看完,在具象式的引導下,省去閱讀上的繁瑣,這也是文字和影像的差異。閱讀文字必須根據文字的美學、線索,再加上自己的經驗,去感受和想像內容;但影像直接告訴你答案,《紅樓夢》的世界就長這個樣子,提供一個具體的版本,雖然是濃縮版本,卻讓你很容易進入和認同。

蔡昭儀:文字閱讀是一種時間連續的過程,需要腦部理解,經由思考變成敘事性的邏輯。但影像不同,以人的五感來說,視覺具有先決性,能快速產生第一印象,每個人都依靠眼睛接收訊息,再觸發其他感覺,影像本身就有這樣的力量。

「鏡像.映像:80 後的臺灣藝術」展覽座談現場,民眾與創作者面對面

所以當你看到照片,可能 1 秒鐘就能感受到裡面的時代氛圍,或決定性瞬間所帶來的奇妙感受。我認為影像比文字更具有衝擊

性、影響力,和觸發想像力的功能。比起動態影像,平面影像更具有想像的開放性,因為所有故事都凝結在一個特殊時刻和節點

裡,每個人都能有不同詮釋。

Q3、「策展」是很重要的推廣方式之一,相比欣賞單一的影像作品,舉辦電影展或攝影展能為觀眾帶來何種收穫?

藍祖蔚:影展扮演著介紹、導航,帶領觀眾認識新導演、新作品、新風格、新趨勢的角色。

綜合性的影展就像自助餐,給你很多豐富菜色,有很多不同大師組合,觀眾各取所需;主題型的影展只聚焦在某一議題,如和平影展、女性影展、同志影展等,對這個領域有興趣的人可以一次得到更多資訊。當觀眾在這個影展上看到他所需要的,或是所不知道的細節時,也許將來對其他的影像作品,就會有更多好奇。

蔡昭儀:最近我們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網的線上藝廊中,策劃了「翻開嘉南大圳寫真帖」的攝影展,展出嘉南大圳如何從無到有的過程。當時的拍攝者可能覺得只是工程記錄,但在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工法、水利技術的演進、過去山川地景的樣態,很多面向都非常具有研究價值。我們還特別請來對水利了解的策展人和研究學者進行考據,撰寫文字說明。所以觀眾在瀏覽展覽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更加完整、有經過整理、有敘事內容的影像,以更直觀閱讀的方式,了解不同時代的狀況和全貌。

透過策展,讓民眾看到更加完整、有經過整理編排的影像作品。

Q4、身為國家級的影像中心,館方擁有哪些資源可供民眾使用?

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就是一座記憶基地,館藏有 1 萬 8 千部臺灣電影,每年策劃 4 到 6 次展覽,讓大家認識昔日的臺灣,才能更加體會與珍惜今日的我們。

比如舉辦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影展,介紹1920 到 1940 年代對臺灣文明產生震盪的國內外影片;也辦過武俠影展,講述臺灣這個獨特類型的影視作品;還有李行導演紀念影展、臺灣新電影四十年回顧展等。

我們另一個任務是修復經典電影,2022 年最大的成績是修復《少年吔,安啦!》,讓經典作品得到活化和新生的可能。透過在館場裡舉辦電影放映,讓新世代的影迷也能傳承薪火,目前已修復 80 部電影,還有 400 部已數位化。臺灣的經典,臺灣人應該有所認知,「君自臺灣來,應知臺灣事;身為臺灣人,應看臺灣片。」

蔡昭儀: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以記錄臺灣歷史和攝影史的角度,典藏許多老照片,目前館藏有 1 萬 2 千 7 百多個組件,共 4 萬多張數位化影像。最早,從 19 世紀西方探險家來臺拍攝的影像,到日治時期的影像,再到當代的攝影藝術,都是我們的館藏範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婉風流轉時:影像靈光與文學跨域閱讀」特展。

我們的館藏品,和其他博物館館藏照片所扮演的角色有些不一樣,這些照片既是文獻檔案,也是藝術作品。除了官網的線上藝廊會策劃不同主題的攝影展,其他照片則能在官網的典藏專區,輸入關鍵字搜尋。

Q5、臺灣還有哪些館所也提供影像資源?民眾可以到哪些場域累積影像相關的養分?

藍祖蔚:臺灣各地都有影像教育或影展活動,像是高雄市電影館、臺中市影視發展基金會,還有各地的電影節等,都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源。

對影像有興趣的人,現在是最幸福也是最不幸的年代。幸福的是,在 Netflix 上可以看到很多電影,透過 YouTube 也能在比較沒有經濟負擔的創作體制下練劍,這些平台提供了影像創作者實現夢想的機會。不幸的是,現在也是資訊爆炸的年代,你隨時都可以發表作品,得到成名機會,但在浩瀚片海中,也有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被人看見。不過唯有試過才知道,自己和現實市場的落差有多大,還需要多少努力,這都是好事。

影視聽中心 TIDF 系列活動《奧利佛》放映暨連線座談會,邀請導演尼克.迪奧坎波與會分享

蔡昭儀:臺灣每座博物館都有很多老照片館藏,對特定主題有興趣的人可以多加利用。我常覺得即便是素人創作者,也有令人驚豔的創意,美術館或博物館的存在,就是讓大家提升影像美學素養的場所,當我們看了這麼多的影像後,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同的切入方式,找到自己的美感,建構更深層的視野。

●本文摘選自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所發行雙月刊《》雜誌164期:收納光影下的故事,授權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電影 藝術家 紅樓夢 建築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書香遠傳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藏有日式基因的台南建築:林百貨、臺文館、南美館等10大歷史古蹟與推薦餐飲

豪擲千金也想要得到!康熙到乾隆皇帝都迷戀的洋貨:鐘錶

專訪科幻短篇小說陳建佐《明日與那些幽微之時》:即使不被他人接受,也不會停下來的創新

美國文豪海明威常餓到無法寫小說?巴黎小酒館的救贖料理:鹽煮洋芋沙拉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