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借閱所】借閱森林,撥開心裡的迷霧,成為真正的人《走進布農的山》

(圖/故事借閱所 提供)
(圖/故事借閱所 提供)

文/讀書共和國|故事借閱所

書名:《走進布農的山》
作者:郭彥仁(郭熊)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時間:2022年4月8日

大家好!我是詹慶齡,在故事借閱所,讓我們借一本好書,探索自己,閱讀世界。

生活在台灣,你對台灣的高山地理環境和原住民文化認識多少?理解多深呢?說來慚愧,其實這是我在翻開這本《走進布農的山》之前,問我自己的問題。在看完之後,我想,可以篤定地告訴大家,你很可能會像我一樣,看著看著就在腦海裡自動開啟山林模式,跟著作者真誠質樸又運用得宜的文字一起走進咫尺天涯的「布農的山」,然後不小心跑進自己心裡的那座山。

光從書名和封面設計,我們就不難想像這是一本訴說大自然的書,在中央山脈的迷霧森林中,作者一步一腳印地記錄下他眼中所見豐富多變的生態景觀,以文字做為嚮導,帶引讀者深入山野,去認識我們似乎耳熟能詳,卻無緣常常見到的刺柏、冷杉、二葉松與紅檜,以及各式各樣的高山植被,同時作者也稱職地分享高山上的野生動物樂園,讓讀者輕鬆自在地加入他與、水鹿和黃喉貂的相遇歷險記。

《走進布農的山》作者郭彥仁(郭熊)攝影。(圖/故事借閱所 提供)

《走進布農的山》作者郭彥仁(郭熊)攝影。(圖/故事借閱所 提供)

然而,它並不只是一本單純的田野調查博物誌,如同詹宏志在本書序文當中所寫的,《走進布農的山》其實是一本多種身分的書,會使人產生多重閱讀經驗,往外看,是科學精神式的、理性的調查研究,但它更可貴之處還在於人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所帶來的內在反思和感性提升,這種看向內心的深度思索和獨白是我個人以為全書最精妙之處,畢竟那是必須真正身歷其境,並且五感全開、徹底把自己融入山林才能夠獲得的獨特體驗,從2008年到現在,作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才濃縮出這200多頁的精華,裡面既有台灣高山森林紀實,也記載了一個熱情的年輕生命,如何從一個心向百岳的登山客成為保育人士,再循著黑熊的足跡,因緣際會進入了布農獵人的世界,跟著山裡的人學習,成為真正的山裡的人。

《走進布農的山》作者郭彥仁(郭熊)攝影。(圖/故事借閱所 提供)

所謂山裡的人,不僅僅是累積關於山林的知識與技能而已,也包括了文化的洗禮和思維的轉變,就像作者調侃自己的,剛開始以紅標米酒為基底的各種高山調酒,讓他大開眼界還不勝酒力醉倒了好幾次,如今的自己不但能夠兵來將擋,並且「輪杯」文化裡所蘊含的凝聚情感意義,也已經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了;而他向布農獵人學習生火技巧,從生火過程中體會到環環相扣的能量傳遞流動,如同與大自然對話;更悟出了照顧火苗必須小心翼翼像男女戀愛一樣,要留有空間又不能讓柴枝太過稀疏,聽起來是不是很像那句流行語,連生火都像極了愛情。

或許就是這種開闊不設限的態度,讓作者得以入境隨俗接納大自然的贈禮,也讓他可以切換各種不同的「我」,領著讀者時而在海拔兩千公尺的高山林間探險,時而走入他情感豐沛又充滿想像的精神世界,每一段外在事物的描述都連結著寶貴的心靈啟發,剛開始不明究理地在入山前灑三滴酒,是布農族誠心的祭告,敬天地靈,一個外鄉人對於從土地與自然孕育出的神話,從陌生到熟悉,進而培養出對天地萬物的虔敬之心。

《走進布農的山》作者郭彥仁(郭熊)攝影。(圖/故事借閱所 提供)

說來有趣,看完這本書,會對「萬物之靈」這四個字產生新的觀點與詮釋,人類在八通關古道要想找到阿公當年的獵寮,仰賴的可不是什麼天生的聰明才智或GPS衛星定位,而是動物的足跡;在雲霧繚繞的潮濕森林裡,最佳方向指引也是獸徑。然而,當人專注地在山徑間行走,感官也會隨之變得清晰,不但對外在環境敏銳,內在覺知更是深入明朗。就像作者幾年下來的感懷「你如何看山,山就回應給你期待的樣貌。」如果不是高度發展的心智系統與感知能力,又怎麼能生出這麼高端的體會呢!所謂靈性,大自然送給我們更多的想像空間呢!

借閱郭熊這本當做情書在寫的《走進布農的山》,走進森林,撥開心裡的迷霧,讓我們一起成為真正的人。

讀書共和國|故事借閱所|Ep04.完整影片內容:

●本文推薦閱讀書由讀書共和國出版品牌:大家出版社 所出版之《走進布農的山》,授權於聯合新聞網閱讀頻道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台灣黑熊 布農族 閱讀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豪擲千金也想要得到!康熙到乾隆皇帝都迷戀的洋貨:鐘錶

專訪科幻短篇小說陳建佐《明日與那些幽微之時》:即使不被他人接受,也不會停下來的創新

美國文豪海明威常餓到無法寫小說?巴黎小酒館的救贖料理:鹽煮洋芋沙拉

康熙、乾隆帶你賞花去:國立故宮博物院「皇帝的移動花園」特展選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