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蘇軾赤壁賦」打臉教育部 這句成語竟寫錯一千年

故宮正展出「宋蘇軾書前赤壁賦」。本報資料照片
故宮正展出「宋蘇軾書前赤壁賦」。本報資料照片

「滄海一粟」是無人不知的經典成語。教育部國語辭典中寫道,「滄海一粟」典出宋蘇軾「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以「大海中的一粒米粟」比喻「渺小,微不足道」。不過,故宮最近展出蘇軾親筆手書的「前赤壁賦」,帖中寫的卻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浮海之一粟。」根據蘇大文豪的親筆,「滄海一粟」應該是「浮海一粟」的筆誤,後世抄寫過程中草民誤植、以訛傳訛,一錯就是一千年。

「赤壁賦」是蘇軾千古傳誦的名作,有前、後兩篇,都作於元豐五年(1082年)。當時蘇軾背負詩文譏諷朝廷的罪名,貶官湖北黃州,擔任團練副使。與朋友遊歷赤壁之後,蘇軾懷古感傷提筆成文,抒發自己對人生的體悟。完稿後一年,方為知己傅堯俞書寫這篇前赤壁賦。

為避免再次因詩文招惹罪名,蘇軾特別叮嚀傅堯俞小心收藏,並且提到後赤壁賦必須留待來日再寫寄。但現存蘇軾親筆手書的赤壁賦,只有這篇「蘇軾書前赤壁賦」。

故宮最近正展出蘇軾親筆手書的前赤壁賦,帖中寫的是「渺浮海之一粟」,而非「渺滄海之一粟」。圖/故宮提供

「浮海一粟」為什麼會變成「滄海一粟」?大陸學者姜舜源曾在2013年,根據故宮這幅真跡撰文「千古名帖,千年一誤」。他在文中指出,「滄」和「浮」字形相近,在輾轉傳抄和出版印刷過程中被誤寫。從語意來看,「浮在海面的一粒米粟」也比「大海中的一粒米粟」更合理、也更有意境。

蘇軾在世時,曾自己編定「東坡集」等六種集子刊行,均在他逝世兩年後的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被下詔禁毀。宣和五年(1123年)人們重新印行,宋徽宗時又再次下詔禁毀,宋室南渡後才「開綠燈」重新刊行。在這樣多災多難的過程中,「浮」海一粟被誤植為「滄」海一粟。加上蘇軾手書的前赤壁賦真跡只有少數人可以看到,乾隆時期才收入清宮,造成此一筆誤以訛傳訛、一錯就是千年。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顛覆傳統劇場表演!《腳不落地的孩子》馬戲與音樂劇雙重震撼來襲

白恐受難者顏世鴻享耆壽98歲 自傳《青島東路三號》銘記不義遺址歷史教訓

文化部「第46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書單揭曉 以閱讀探索世界

梵谷《鳶尾花》其實不是藍色?洛杉磯蓋蒂中心博物館策展揭開重大研究發現!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