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國寶大遷徙文物不曾損毀?你必須知道的修復秘密
故宮破碗修好了!故宮器物處瓷器科人員去年5月整理文物時,因操作疏忽導致瓷器「清乾隆青花花卉盤」掉落地上破損,引爆轟動一時的「故宮打破碗」事件。如今3件受損瓷器已修復完成,並在昨天開幕的 「文物檢測與修復在故宮」特展中展出。這三件破損文物經故宮助理研究員陳澄波花三個月修復,擺在展櫃中看似完整無缺。但陳澄波表示,肉眼近看還是可以看出修復的痕跡。
「故宮打破碗」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出現各式各樣的流言。立委聲稱此為「故宮有史以來第一次打破國寶」,老故宮人說「故宮文物人為損害史無前例」,還有知名演員表示,從小到大第一次聽說故宮的東西會被砸,「我去管我就不會讓它砸了」。甚至有媒體評論表示「故宮文物歷經千里運送,抗戰時日本飛機轟炸、國共內戰時飄洋過海,都得以保存無損,偏偏在承平時期損毀」。這些「故宮文物從來不曾損毀、不會損毀」的說法,不是政治語言,便是暴露發言者對文物的無知、以及台灣民眾普遍缺乏的文資教育。
故宮文物歷經十多年的「國寶大遷徙」,從北京到上海、南京、長沙、貴陽、重慶到台灣,在烽火戰亂中歷經陸運、海運,千里顛沛有可能「保存無損」?這當然是天方夜譚。一位博物館界大老曾聽故宮耆老表示,故宮文物乘船抵達港口後,打開箱子,發現一整箱瓷器全破了。故宮人仍好好收藏這些破瓷,在未來幾十年的光陰中慢慢修補,最後成為你我眼中「完整無缺」的美麗展品。
如果文物都不會損毀,博物館又何須修復師?此次的「文物檢測與修復在故宮」特展,正是展示修復師之必要、彌補觀眾和博物館人員認知落差的絕佳教育機會。展品之一「元十四世紀白釉獸耳瓶」,在民國40至43年來台後的第一次盤點紀錄,狀況為「破碎」。根據年代推算,可能便是文物在國寶大遷徙過程中因搬運造成的損傷。但經過修復師巧手修復後,隔著展櫃欣賞的觀眾,看不出曾有的損傷。修復前後的對照,讓觀眾知道,這些美麗展品的背後,是修復師的巧手與慧心。
此次引起軒然大波的3件受損瓷器皆屬「高溫瓷」。陳澄波指出,高溫瓷是博物館公認最穩定又最脆弱的典藏品。最常因「持拿」與「輕忽」發生物理性損傷;其次為運輸過程與不適當的包裝形成損害。
修復師在進行修復工作時,須先判別瞭解當初的燒造技術,以及釉藥與坯體間的構造和成份,再以專業修復技術與材料,重現其藝術價值與美學內涵。陳澄波表示,完成黏合的處理後,會有不同程度的缺損、導致缺口容易被觀察到,造成視覺上的干擾。因此還要進行填補與全色的處理,最後成為觀眾隔著展櫃「肉眼看不出損傷」的完美瓷器。
「文物的破損是危機也是轉機。」陳澄波表示,透過破損文物,博物館可以進行完整文物無法進行的科學分析;透過修復展,則讓民眾知道文物會損傷與修復的重要。
故宮設置書畫、古籍檔案、器物與織品四大類型修復室,因應不同材質與文物類型提出修復方案,來延長文物壽命。故宮指出,「文物檢測與修復在故宮」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科技檢測」,以X光影像等技術探究青銅器、漆器、轉心瓶、象牙球的材料、內部結構與製作技術;第二單元「陶瓷修復」,由於陶瓷文物具有高度審美與工藝價值,保存修護人員以修復技術復原其外觀,藉此增進陶瓷的美學與展示效果;第三單元「書畫修復」,透過兩件絹本畫的裝裱修復,認識不同裝裱形式與劣化狀況,並使用不同的修復思維與方法,達到最好的保護。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