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做定目劇還太早? 專家:疫後劇場兩大問題必須解決

只有四名演員的音樂劇LPC(「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簡稱),在疫情期間完成演出174場的定目劇壯舉。圖/活性界面製作提供
只有四名演員的音樂劇LPC(「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簡稱),在疫情期間完成演出174場的定目劇壯舉。圖/活性界面製作提供

台灣界喊了多年的「定目劇」,今(2022年)年起有多家劇團投入「試水溫」,打破過去新劇只演兩、三周的慣例,推出長演型的定目劇。但除了引自外和台灣史上最受歡迎的本土音樂劇「再會吧 北投」成功,其他定目劇都票房慘澹。以音樂劇「台灣有個好萊塢」挑戰連演25場定目劇的瘋戲樂,甚至因票房不到三成出面開搶救記者會,劇場前輩羅北安直指「台灣要做定目劇還早」。劇場界分析,造成劇場觀眾急速蒸發、定目劇最需要的觀光客也進不來,培養新觀眾是當務之急。此外,定目劇需要與過去不同的行銷,要打造定目劇,劇團必須學習新的行銷模式。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調查,台灣家戶的教育文化支出十年來掉了四成,從2011年占家戶支出的一成,降到去年的百分之六。引進LPC的活性界面創辦人陳午明分析,台灣表演藝術產值在十年前達到頂峰,十年來不增反減,劇團和節目的數量卻呈爆炸式成長、分薄了利潤。他分析,疫情打亂劇場生態,台灣劇團所有習慣的行銷模式,以及超低的行銷資源,今年起完全失效。尤其定目劇需要全新的行銷、開票模式,劇團必須「打掉重練」。他透露明年還將繼續LPC的定目劇演出,同時還要從南韓引進一齣只有兩名演員的定目劇。

團長陳勝福,是台灣最早立志要做「定目劇」的劇團經營者。他表示,台灣劇場現階段最需要的便是「培養新觀眾」。明華園去年便發現疫情下的劇場危機,台柱孫翠鳳站上第一線全台巡迴演講,打動許多團體和企業界朋友進劇場看戲。月中賣出滿堂紅的「燕雲十六州」,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觀眾是第一次進劇場。

陳勝福透露,十多年前大陸便招手邀請明華園駐點鎮江演「白蛇傳」定目劇,但他認為「明華園的第一齣定目劇一定要在台灣」、因此拒絕。他分析,定目劇是最重要的基礎之一,但需要政府和企業的支援;台灣過去有不少定目劇的可能,卻常因政府主事者換手而無法持續,相當可惜。他坦言自己仍懷抱定目劇的夢想,「我有生之年一定要打造一齣定目劇。」

在疫後蕭條的劇場,綠光劇團的音樂劇「再會吧 北投」依然開出票房完售的佳績。記者陳宛茜/攝影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劇場 音樂劇 疫情 明華園 文創產業 百老匯 LPC

逛書店

延伸閱讀

2024金馬影展《虎毒不》奪奈派克獎!一同回顧歷屆金馬獎香港電影新力量

高雄哈瑪星鐵道園區「鐵道音樂市集」15家創意鐵道便當限量嘗鮮

2024 Pinkoi Design Fest沉浸式聖誕市集鎖定「怪、速、準」禮物商機!七大主題設計品牌

北美館「2024臺北美術獎」公布!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勇奪首獎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