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故宮「愛硯成痴」特展 宮廷派院長與張大千的跨時空故事
【文房百寶】
文/送潮人
硯臺為何會讓人痴迷?本次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院從民國112年九月廿八日開始的「愛硯成痴」展覽,雖然不像罕見而高價的汝窯,或是有著肉形石與翠玉白菜的高知名度,但是確是陪伴過無數文化人士的「文房之寶」,而陪伴往往就會產生特別的情誼。藉由本次展覽整理出「硯臺控」三種不同面向的癡情表現,以及部分展品所隱藏的小故事。
永恆之情
硯臺在現代多數人的心目中,只是學生時期書法課的一項用具,但是為何同樣是文具的原子筆、鋼筆,卻有不少人為此著迷呢?除了書寫本身帶來的樂趣外,最有可能的就是長時間且密切接觸的「日久生情」,這種「情」會讓人對於特定物品越來越著迷,以至於對於材料、形狀、歷史等等的探索無法自拔,最終到達「癡」的境界。
現今的書法課大多只重視寫字的樣子,而要把字寫好:一隻順手合用的毛筆、配合上不易暈染的紙、還有濃淡得宜的墨汁,便是先決的硬體條件;至於軟體部分,就是聚精會神地將老師發的字帖臨摹到很相似。由於講究效率,需要慢慢研磨的墨條與硯臺就變成次要的存在。更別說一週只有一兩小時的時間,學生一但不再上書法課,就連毛筆的樣子或是上面鐫刻的名稱,很快就在腦海中煙消雲散。
然而古代卻不是如此,文人識字書寫開始,都一定是先磨墨,此時硯臺就比紙筆更先登場,最後更是以洗硯收場,硯臺的好壞決定了磨墨的速度與墨汁的品質,此外,墨條、毛筆、紙張都是消耗品,而那方長久留在桌案上的硯臺,就成了文人朝夕相處的對象,因此自然而然就日久生情了,為了把這份情永遠保留下來,於是就有了精緻細膩的硯銘,而且也確實在數百年之後的展廳內獲得了見證。
品味與追求
在文人的高雅審美之下,越是要寄託情懷於器物,就越有要求與追求。國立故宮博物院此次展出的藏品,就有一件結合實用與對器物追求的硯-「端石墨海」,所謂「墨海」硯就是各大書局最容易找的硯臺種類,它像一個矮扁的圓柱杯子,然而故宮這件藏品卻更為端莊大氣,因為它做成青銅水器中「盤」的形狀。
巧合的是,同樓層隔壁展間「吉金耀采」就有一件國寶「散盤」正在展出,不妨走幾步路對比一下。這件硯臺藏品原屬於張大千先生,之後輾轉捐贈給故宮,時任故宮院長的秦孝儀先生還在硯蓋留有銘文:「墨海(篆書),此張大千先生書畫墨海,王天循先生感舊持貽故宮,使與大千劇跡同藏,甚盛事也。壬申歲寒秦孝儀心波。」提到張大千使用的硯臺,在他的同鄉也是舊金山華僑名人王天循收藏許多年之後,轉贈給故宮,秦院長認為這件硯臺的入館典藏,能與張大千的許多傑作在一起,實在是很美好的事情。因為秦院長有從事書法創作,對於硯臺有相當深刻的情誼,才會慎重其事的題款,如此一來文人之間收藏傳承的脈絡將隨著這方硯而永遠地流傳下去。
思古情懷
進入故宮,舉目所見都是古物,然而要能夠發思古幽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跟生活產生連結。即使是私人收藏而可以觸摸上手的實物,也很少藏家會實際使用,更別說改造它成為另類的功能。但是愛硯成癡的古人,發現一種與陶硯、澄泥硯相似的材料,而這種材料卻又是來自於某些歷史上著名的遺跡,那就不會放過改造它機會,只是這不是什麼珍稀的材料,甚至恰恰相反,那就是磚與瓦。(請參考筆者另一篇文章「廢墟磚瓦大變身!情懷限定的另類硯臺」)
這次展出的其中一件,就是讓人能聯想到文學與歷史的硯臺──「未央宮東閣瓦硯」,在初唐時期王勃有詩句:「東彌長樂觀,西指未央宮」,李白也有回憶馮婕妤擋熊故事的「天子居未央,妾侍卷衣裳。」或是李商隱感慨的「未央宮裏三千女,但保紅顏莫保恩。」因此這一片瓦就可以讓文人聯想、乃至於神遊到漢代盛世當中。
人生在世不過百年,除了少數名聲顯赫的人之外,隨著認識的人也逐漸離開之後,多數人在這個世界上的軌跡就永遠消失,所留下來的文字或著作,也受限於材質不易保存。事實上有一些古人的名字或是事蹟,就只剩下硯臺旁邊寥寥的幾行,卻因為文字的優美簡潔,依舊生動無比!
展覽資訊:
「愛硯成痴」
時間:自2023年9月28日開展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303展廳
●「文房百寶」:送潮人,來自桃園,大學與研究所專攻工程科學與天文學,曾有多次翻譯科普書籍與演講、展覽經驗,喜愛古典文學、藝術與服飾等,平素裡也略有涉獵。期望能將自己生活體驗中,美好的、趣味的所學及感受,逐一向大家分享並多多交流。不定期發布,敬請期待。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