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臺灣偶戲藝術史!萬件臺博館偶戲藏品與民間捐贈 新書發表見證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帶來「珍偶入臺博_西田賜祥福」表演,巧妙將《臺博偶戲館藏系列叢書》融入演出橋段,逗樂全場。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帶來「珍偶入臺博_西田賜祥福」表演,巧妙將《臺博偶戲館藏系列叢書》融入演出橋段,逗樂全場。

所屬今(28)日在小白宮召開「臺博偶戲館藏系列叢書」第一、第二冊新書發表會,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國立臺灣博物館長洪世佑、西田社董事長陳榮祥及創辦人陳金次、李鴻禧、楊維哲等人,以及西田社、新興閣、真快樂等多位國內傳統團團長共同出席。兩冊新書展示臺博館逾萬件偶戲藏品中,400餘件西田社捐贈的精選戲偶圖錄。系列叢書的出版,見證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在民間藝術長期耕耘扶植,終於開花結果的時刻。

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表示,臺灣偶戲藝術可謂集多種藝術形式於大成,除了作為宗教、民俗、娛樂表演之外,更是融合多種傳統工藝設計的結晶。「臺博偶戲」系列叢書由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經費支持,以臺博館偶戲館藏為主軸,預計發行八冊,本次發行的兩冊「偶藏韶光—從野台走入大學的西田社」及「偶藏韶光—承先啟後的臺博館」,主要介紹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捐贈予臺博館的偶戲精選,不僅是臺灣文化的故事,也讓大家更了解臺灣要保存和注重的文化。

臺博館長洪世佑表示,近年來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及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林經甫博士,總共捐贈超過1萬件文物,佔臺博館館藏總數十分之一強,使臺博館成為戲偶及於博物館保存的重鎮。文化部特別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中編列1550萬元支持臺博館針對受贈的偶戲進行整飭修護、入藏、研究展覽與出版推廣等工作,臺博館於110年先後推出「布袋戲風物—偶的故事偶來說」特展及線上實境展;未來亦持續推動偶戲藝術以不同面貌展現在大眾的面前,為建構臺灣民間藝術史的重要基礎。

「臺博偶戲館藏系列叢書—偶藏韶光」第一冊將戲偶按照性格特色分類,展現戲偶生動的彩繪雕刻、巧妙的機關設計、精緻的刺繡做工。第二冊從「布袋戲班視角」和「博物館視角」切入,分別呈現戲齣、偶頭、戲服、動物偶、後臺樂器、戲箱道具,以及戲偶的風格演變、製作修補等內幕。即日起正式發行,訂購可洽臺博館賣店、五南文化廣場及國家書店。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董事長陳榮祥及創辦人李鴻禧、楊維哲、陳金次等人共同分享對布袋戲的特殊情懷和記憶,並強調「公共化」的重要性,期待未來透過虛實整合,與產業發展結合,讓傳統藝術文化紮根。幾位貴賓亦在臺博館安排下進入特別建置的典藏庫房參觀,在實地檢視博物館專業管理與整飭修護成果之後,眾人皆對於年輕一代博物館專業人員對布袋戲文物悉心珍藏印象深刻,也對於當年辛苦募款所搶救蒐藏的布袋戲文物,在捐贈臺博館後獲得妥適照顧,深表欣慰。

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表示,感謝西田社及台原文化藝術基金會將許多珍貴的戲偶捐贈給國立臺灣博物館,使臺博館成為典藏戲偶文物最多的博物館,這是屬於全臺灣人共享的文化福氣。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董事長陳榮祥(右1)特別感謝創辦人楊維哲(左1)、陳金次(左2)、李鴻禧(左3)當年登高一呼,發起成立西田社,致力耕耘臺灣布袋戲的發展,並期待透過政府、民間、學界的資源統合,將傳統文化賦予新生命,鼓勵年輕人挖掘傳統文化的精粹,再造更多可能。

西田社董事長陳榮祥、創辦人陳今次與幹事們參訪臺博館偶戲庫房,讚許年輕世代發揮博物館專業維護珍貴捐贈文物

國立臺灣博物館長洪世佑(中)、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董事長陳榮祥(右4)及創辦人陳金次(左2)、楊維哲(左3)、李鴻禧(左4)、西田社傳統劇場團長林福泉(左1)、真快樂掌中劇團團長柯加財(右3)、新興閣掌中劇團團長鍾任樑(右2)、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道具師林朝儀(右1),共同歡慶臺博偶戲館藏系列叢書第一冊「偶藏韶光—從野台走入大學的西田社」及第二冊「偶藏」

國立臺灣博物館長洪世佑表示,偶戲是常民發展出來的藝術,是許多臺灣人最為熟稔的民間藝術史。臺博館在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資源挹注下,將出版8冊系列叢書,完整呈現整飭、修復、研究、詮釋偶戲藏品的成果。

臺博館藏偶戲系列叢書-第一二冊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布袋戲 國立臺灣博物館 文化資產 文化部 文物 傳統藝術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駁二動漫祭」本週末登場!邀集創作者與coser齊聚哈瑪星號、享受DJ電音趴

時尚x美食x手作x馬戲全都有!富邦美術館12/28「風之派對」邀你瘋玩一整天!

木棉花年末派對「漫漫逛 聖誕趴踢」綜合動漫快閃店 《鬼滅之刃》、《進擊的巨人》、《膽大黨》等熱門周邊歡樂開展

動漫迷與推理迷注意!「名偵探柯南解謎路跑」報名開跑,2025年4月新北、高雄趣味登場!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