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正常的旁人為什麼情緒突然失控?原來背後藏著這些原因

文/大衛.李柏曼
心懷恐懼會使人的行為逐漸失當
當我們感到憤怒時,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內心感到恐懼。之所以會恐懼,是因為我們對生活中的某些方面感到失去控制力,例如自身的處境、對世界的理解,或是自我認知的形象。憤怒是對恐懼的一種反應——是自我在試圖彌補內心「感覺到」的失落。事實上,恐懼是所有負面情緒的根源:嫉妒、貪婪、占有欲,更是憤怒的底層原因。一個人在感到受威脅時,會進入情緒上的防禦狀態,而憤怒會強化自我的影響力,讓人產生一種錯覺,認為自己仍然能掌控局面。
而恐懼的根源,往往來自於低落的自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容易發怒的人通常自尊心較低且較為敏感。他們容易和人爭論、固執、易怒,又很難原諒他人,這些行為本質上都是為了防禦內在的恐懼感。
自尊心低落的人會不斷質疑自身的價值,因而對旁人的態度格外敏感。對自身的評價常常隨著「剛剛的表現是否能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起伏不定。因此,當有人對他們無禮、讓他們感到難堪,或是態度不尊重時,自尊心低落的人經常會立刻暴怒反擊。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讓憤怒主導自己的生活,或是如此明顯地表現出來。人們應對衝突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 接受(Accept)● 退縮(Retreat)
● 屈服(Surrender)
● 對抗(Fight)
「接受」是最健康的回應。能接受情況的人,不會陷入憤怒,也不會讓情緒支配自己的反應,而是以理性的態度面對問題。「退縮」則是被動攻擊型(passive-aggressive)的典型反應,他們會為了避免衝突而退避或退縮。被動攻擊型的人缺乏足夠的自尊來正面應對情況,所以他們當下會選擇退讓,但會在另一個時間點、用另一種方式報復對方。他們的報復或復仇,可能會以遲到、「忘記」幫對方做某件重要的事,或只是在某些方面給對方帶來不便的形式表現出來。
選擇「屈服」的人,面對威脅會直接放棄、聽之任之。這通常會導致共生關係(codependency),讓自己變成一段人際關係中的「濫好人」或「受氣包」角色,屬於「順從型」的人格特質。這類人的心底認為自己不值得,所以沒必要為自己或自己的感受站出來,同時也預設自身沒有能力爭取個人的主張、需求與期望。第四種可能的反應是「對抗」,這會產生直接且不健康的正面衝突。這種人的反應通常情緒激動、怒不可遏,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對抗到底。
事實上,低自尊會引發強烈的潛意識欲望,促使人去苛待、傷害那些關心自己的人。當一個人缺乏自制力(self-control)時,就會更加渴望控制或操控身邊的事物與人,尤其是最親近的人。因為自制力能夠建立自尊,所以低自尊的人會追求自己控制著某人或某事(或任何事物)的感覺。
一切都取決於選擇
我們有多少自制力,決定了我們在各種情況下會感到多麼惱怒、沮喪或憤怒。自制力賦予我們做出更好選擇的能力——這能夠提升自尊,進而縮小自我、擺脫情緒化的視野,讓我們得以更客觀清晰地審視世界。
人們在生活中經歷重大變故時,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但這些反應通常很快就會消退。舉例而言,有研究顯示,中了樂透頭獎的人在獲得巨額財富後,生活反而變得比以前痛苦。過了一開始的適應期後,他們通常不會比中獎前快樂多少,甚至比以前更不快樂(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還發現,在近期遭遇身體癱瘓的患者,經過六個月的適應期後,與對照組相比,其快樂程度和一般人沒有顯著的差異。
統計數據甚至顯示,在樂透得主的群體中,自殺、謀殺、酒駕被捕、離婚乃至破產的發生率異常地高,這被稱為「樂透詛咒」。看在大眾眼裡,多半會覺得這很不可思議——這些人那麼幸運地中了大獎,後來又怎麼會碰上這種事?
畢竟,如果現在馬上對誰問道:「假如你今晚中了一億美元樂透,你是不是就此幸福一生?」絕大多數人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那當然!」
但問題就出在這裡……
由於正向的自尊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做出良好的選擇,因此,對於那些不習慣自我約束的人來說,突如其來的財富或名聲,反而可能會助長他們做出更具破壞性的行為,他們可能會揮霍無度,甚至是更為極端的過度放縱。
當然,外在環境對情緒產生的影響是會波動的,我們都有心情不好和心情好的時候。真正的情緒穩定狀態,是無論我們每天遇到什麼考驗和磨難,都不會因為日常情況而發生劇烈變動。這正是自由意志的力量與隨之做出的選擇,在最後定調了我們情感生活的品質。
在媒體報導或你的親身經歷中,相信大家都曾聽過這樣的故事——有些人擁有得天獨厚的成長背景,卻因為做出一連串極度不負責任的選擇,最後走上了悲慘的人生結局。同時我們也知道,有另外一些人,他們的一生歷經重重挑戰與磨難,仍然能超越最艱鉅的困境,抱著樂觀的決心去迎向未來。
重點不在於擁有什麼,而在於如何運用所擁有的
研究結果明確顯示,無論是收入、外貌吸引力還是智力,對情緒健康的整體影響都是微乎其微。研究也已經證明,在情緒健康中,「身體健康」只有近乎不存在或可直接忽略不計的作用。但是,反過來的時候卻截然不同:一個人的情緒問題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透過醫師來評估客觀健康狀況時,身體健康和情緒健康之間的關聯性會被大幅低估。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被判斷為毫不相干)。
雖然大部分心理或情緒問題,都可以歸類在廣義的精神健康障礙(mental health disorders)範圍,但它們確實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巨大的損害。追根究柢,身心各自為政的概念並不成立,人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說,心理病症對健康會造成不亞於生理病症的影響。
事實上,心理疾病通常會同時呈現心理(心智和情緒)和身體(生物和生理)的症狀。以臨床憂鬱症為例,患者除了在情緒上出現症狀之外,常伴隨失眠、倦怠乏力、食慾變化、體重明顯增加或減輕,精神運動變化(psychomotor changes,如動作遲緩或焦躁不安)等生理變化。
在此仍必須強調,雖然我們一生中所做的選擇,對自身的情緒穩定性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精神健康障礙的成因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含基因遺傳、神經化學、環境壓力源、童年創傷及其他發展因素。雖然行使自由意志的力量以及它對生活各種面向的影響巨大而不容置疑,但如果一個人的情緒長期呈現不穩定狀態,有部分(在極少數情況下,是全部)的原因,可能是來自於他本身無法控制的因素。
自我毀滅之路
「自我厭惡」與「自我懲罰」之間具有直接的關聯性,它們之間的關聯隱藏在享樂的假象之下。像是暴飲暴食、酗酒、濫用藥物和賭博等自我毀滅的行為,都只是人們分散自己注意力的方式,這樣才能若無其事地逃避檢視人生。
人類生來就會渴望能夠對自身的存在感到滿足,渴望能真心地去愛自己、重視自己。然而,缺乏自我價值感——也就是喪失自愛的能力——最後會導致人格的迷失。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就不會投入心力去營造、爭取自己的幸福,反而會轉去尋求那些能填補內心空洞的享樂作為慰藉,好能逃離痛苦。研究結果明確顯示,低自尊與一連串的自我毀滅行為和習慣之間的關聯,包括強迫性購物、酗酒、暴飲暴食。
藉由過度放縱來逃避痛苦是一種殘酷的惡性循環,而且遲早會失控。當自我認同感薄弱時,人們會去尋求即時的滿足感,但那只是短暫又空虛的臨時避難所。這種狀態下的人屈服於衝動,而不是去克服、超越它,不去解決造成內心空虛與痛苦的真正問題,改而尋求速效的解脫。虛假的慰藉和安全感很快就會消散,之後我們會發現自己陷入更加煎熬的狀態。
過度放縱並不是一種應對方式,而是逃避。持續否認現實,最終會破壞我們的情緒、身體與精神健康,讓人苦苦尋找內心的平靜、人生意義與滿足感,長久不得安寧。
比起以往,現代人想逃避痛苦變得更容易了。在以前,人們會審慎地做出更好的選擇,因為一個糟糕的決定所造成的後果會很直接,而且無路可退。但到了現在,有更多逃避現實的手段,讓人能夠心安理得地忽視問題與自身的現實處境。
現代社會裡,哪怕看到一個已經靠輪椅代步、靠氧氣罐維生的肺氣腫病人還在菸不離手,大家可能也不會有多驚訝了。照理說,這個人早該對抽菸的後果有切身之痛了,別提現在還疊加新的危險——氧氣罐與香菸的易燃性……等。明知故犯已是人們生活中的習以為常。
拜科技發展與二十一世紀醫學進步之賜,大眾有了比以往更多的玩具、工具和藉口,能夠用來合理化自身的逃避行為。甚至,連科技本身都已成為一種新的成癮形式,舉凡電腦、電視、智慧型手機……讓人隨時隨地都能進入腦袋放空的狀態,茫茫渡日,種種一切匯集成最受現代人歡迎的「新.大逃避」(The Great Escape)
打包送到府的速效娛樂,讓我們能快速遁入虛擬的世界,電玩、電影、電視節目、社群平台和論壇打造出一個無止境的迷宮,在那裡能遇見許多和我們一樣的同類,輕輕鬆鬆一鍵就能讓人從當下的痛苦中脫離,不去面對過去和現在所做錯誤選擇所帶來的後果,哪怕當下熱衷的東西正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做出的又一個錯誤抉擇,可是這樣就不用再擔心一個人的時候會想很多了啊!思考才是讓我們陷入煎熬的罪魁禍首,思考會牽動情感、感受,而每次那些東西一湧上來就是會讓人很難受嘛!
我們想要分散注意力,想要忘記自己是誰、忘記做過的事。我們害怕面對內心,因此不斷尋求外界的干擾來阻擋內心深處發出的噪音。那些來自心底嗡鳴不止的、因憂慮、恐懼、焦躁而發出的噪音關也關不掉,所以人們不斷試著切換到其它頻道。
●本文摘選自啟示出版之《看人要準,防人要快:FBI資深顧問教你一眼認出危險人物,避開身邊的隱形炸彈》。👉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 想減重提升代謝,與其每天走一萬步,不如思考如何動更多!
📰 「空氣跳繩」減重又健身!沒有繩子照樣跳,宅在家好好運動
📰 中年發福別怪代謝差!名醫教你如何平小腹,遠離慢性病
📰 如何單靠「吃」誕生美肌、成功減重?三餐攝取醣、細細咀嚼
📰 「減重60kg」網紅歐娜:餓的時候告訴自己「都是以前太飽換來的」
📰 飲食習慣改變就能迎戰內臟脂肪 減重須根據不同目標逐步限醣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