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陷入焦慮與分裂,語言如何形塑敵我與認同?從戰後美國看語言政治

圖/pexels
圖/pexels

二戰結束後,美國社會表面上瀰漫著強烈的愛國情緒,不過舊有的語言卻不足以描述新的社會現象,人們只好「借用」現成的語彙。1949年,「反共」對美國而言成為保守派用來壓制社會變革的語言武器(例如攻擊勞工運動、新政支持者、民權與女權人士)。這段時間的對外政策與語言,像是為了應對國內的動盪與矛盾演變而成。

文/益田肇(Masuda Hajimu)

什麼是美國的?(什麼是非美國的?)

耐人尋味的是,在社會出現各種衝突、保守派開始頑強抵抗的此一時期,也正是「美國方式」(American Way)這個專有名詞開始在大眾間流行的時期。一九四六、四七年尤其是一個時刻,當時全美幾乎都籠罩著愛國主義氛圍。然而,民眾在這段時期對於「美國」的狂熱,並非代表一個充滿共識且和諧的新時代的到來。事實上完全相反。正如美國史學家溫迪·L·沃爾(Wendy L. Wall) 所指出的,這一時期愛國主義語言的流行,反而暴露出一九三○年代至四○年代累積下來的焦慮感。

隨著過去的和諧與平衡崩解,許多人需要重新定義什麼是「美國的」。而這也同時是重新定義什麼是「非美國的」的一個過程。這些有關什麼是「美國」的爭論,源自於美國的大蕭條時期,並蔓延至二戰後的美國社會。在這段期間裡,社會與人們的現實變得更加不確定,也更加多元;繁榮與發展的承諾變得模糊不清、基於社會、種族和性別的等級制度,也開始受到挑戰。簡而言之,過去「理所當然」的習俗和社會秩序,隨著社會的變化,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挑戰。

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那些過去潛藏的衝突和訴求開始浮出水面。而這其中,又有許多不符合既有知識和分類的事物,因此難以為其命名。假使創造出全新的詞彙,對大多數人來說又難以理解。因此,在表達新的主張,或描述新的衝突時,我們基本上仍習慣使用既有的語言。畢竟,人們不可能一下子就跳脫自己的語言,以及有關這個語言的價值體系。然而,仍需注意的是,當既有的語言被試圖用來描述一種全新的境況時,其意義往往會被偷換、加油添醋,甚至變得截然不同。

戰時和戰後的時代正是這種情況。那些試圖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於是質疑現存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秩序的人,如非裔美國人和女性,習慣從左翼思想中找到批判現狀的語言;即便這些左翼思想未必能完美表達他們的想法,依然能夠有效批判現存的體制。另一方面,那些擔心現有的秩序與和諧被打亂的人,也需要命名他們的「敵人」和他們自己。然而,當時尚未出現「保守主義」一詞形容草根階級的大眾情緒,或是使用「保守運動」來統稱社會運動(「草根保守主義」這個名稱要到一九七○年代才開始使用)。

另外,「美國主義」這個名稱,雖然對保守派確實具有吸引力,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因為改革勢力,也可以聲稱他們的主張和訴求更「美國」。例如,甘蔗農場工人提出他們也要過「平等的美式生活」;而非裔美國人和女性則用《獨立宣言》的「人皆生而平等」這一大原則,來訴諸反歧視。是故,擁護或希望恢復現有秩序與和諧的那一方,也需要一個語言,以便更清楚表達他們的「敵人」和他們自己。在這樣的社會需求之下,一個已存在許久的語言,以新的用法被應用在更廣的範圍上—「共產主義」和「反共主義」,它們在二十世紀中葉至後半葉風靡一時。

「共產主義」這個標籤可以貼到任何被認為是「非美國」的事物上。那些不符合一般主流的「美式」的人,很快就被貼上「共產主義者」的標籤。例如,我們前面所看到的那些,受一九三○年代到二戰期間的社會劇變影響而開始提出新訴求的人。同樣地,「反共」也是一個可以方便統稱內部多元的群體的語言。「反共」的定義並不明確,硬要說的話,主要的共同點是排斥「與我們不同的人」。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這類的「反共」主義,源自於國內社會或地方社會中的問題和衝突。美國史學家科琳·杜迪(Colleen Doody)在其著作《底特律的》(Detroit's Cold War)中指出,美國社會內部之所以形成反共主義,並非由於美蘇衝突等國際層面問題,而主要是基於美國內部社會的緊張衝突。

從社會角度來看,美國反共政治的發展,主要基於其自身的國內因素,而非外在因素所影響。從根本上來說,戰後美國社會的「反共」運動,實際上是一種打擊「非美國」的人和行為的社會淨化運動。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它是草根保守派的抬頭,也就是為了壓制「滋事分子」和「麻煩製造者」,以恢復秩序與和諧的社會。

正如本書第七章將詳述的,這種「反共」運動在一九五○年代初達到了巔峰。而這個時期,也是那些體現了戰時和戰後,美國的社會和文化的巨大變革的人,如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家、女權主義者、移民、同性戀者、新政政策支持者等人遭受攻擊的時期。關注反共主義的地方性根源,就能理解為什麼反共運動的狂熱,會在社會變革顯著的地區傳播得更快,以及它是如何與地方政治和地方選舉相互交織,發展出多種不同形式。也就是說,在社會變革越明顯的地區,以「反共」名義發動的社會壓制運動就越激烈;而勞工運動的政治色彩越是濃烈,民權、女權運動和新政的支持在地方政治中越是顯著,這種地方上的「反共」邏輯,在地方政治中的力量就會越強。

一九四六年的中期選舉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的。那些候選人很清楚,選民對物資短缺、物價高漲,以及罷工浪潮很是不滿。選民投下的選票明顯反映了他們的惱怒、憤恨、焦慮和失望,恰如共和黨當時那句響亮的競選口號:「受夠了嗎?那就投票給共和黨。」這句話夠有效刺耳,因此打動了人心。是故,在整個競選期間,爭點始終圍繞在國內問題上。《國家》(The Nation)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and World Report)等雜誌甚至寫道,沒有一位候選人願意討論外交政策或美蘇對立問題。

「反共」問題確實在這次中期選舉成為了幾個州的熱門話題,例如加利福尼亞、威斯康辛、俄亥俄、密西根和愛達荷。然而,這些州也是所謂「新政支持者」(New Dealers)和勞工運動家最為活躍的地區。也就是說,「反共」議題的真正課題,其實是如何應對快速增長的勞工運動。一九四六年的罷工運動爆炸性成長,讓這種趨勢更為明顯。也就是說,這類的「反共」議題,之所以會成為一個快速發展的熱門議題,是因為共和黨候選人的競選策略。他們利用了這種反共邏輯譴責勞工運動家和新政支持者。而這種策略在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帶來了驚人的結果。

共和黨在這次期中選舉中大勝。該黨在眾議院獲得五十五個席位,參議院則獲得十三個席位;四十八個州定席位中的二十五席,包括俄亥俄、賓夕法尼亞、加州和紐約州。共和黨拿下眾議院是意料之內,但拿回參議院則是意料之外。這是共和黨自一九三二年以來,首次同時拿下眾參兩院。共和黨的壓倒性勝利,使得原本只應用在地方選舉中的「反共」運動,開始延伸到全國。而實際上,這種「反共」運動並非是從白宮或現任參議員之間開始推行的,而是由新當選的眾議院議員所點燃的。

在一九四七年一月開議的美國眾議院上,來自伊利諾伊州的佛瑞德·巴斯比(Fred Busbey)和密西根州的保羅·雪佛(Paul Shafer)和巴特爾·瓊克曼(Bartel Jonkman)等共和黨新生,都一躍成為「反共」人士。他們強烈主張應該對國務院、司法部和商會進行調查,因為這些組織在大蕭條後的新政和二戰期間快速發展,據傳已被大量「共產主義者」滲透。這些議員的強硬立場,某種意義上其來有自。因為在密西根州和伊利諾州這兩個工業州的勞資爭議特別激烈,是故,他們的「反共」言論受到仇視勞工運動的草根保守派的支持。

書名:《冷戰到底有多冷?人民眼中的冷戰世界》
作者:益田肇(Masuda Hajimu)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5年6月1日

然而此時,「冷戰」這個概念尚未像「大蕭條」或「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被認知為歷史現實,也不是一個首字大寫的專有名詞。在這個階段,前景仍不明朗,各種未來似乎都有可能發生。因此,當哈里·S·杜魯門總統於一九四七年三月,發布聲明立即向希臘和土耳其提供軍事和經濟援助,也就是有名的反共主義政策濫觴— 杜魯門主義時,公眾輿論一分為二。當時的民調顯示,雖然大多數人贊成向希臘提供經濟援助,但有超過半數人反對派遣訓練希臘軍隊軍事顧問;且許多人也公開批評總統的這項聲明。可以說,「冷戰」世界在此階段只是眾多觀點中的其中之一,而且是可以被反駁的一個。畢竟它在當時,本來就不是一個為人所知或被廣泛認同的概念。是故,冷戰在此時此刻,尚未是一個存在於世界上的「現實」。

總而言之,一九四六年確實是「反共主義」這個古老卻新穎的趨勢,在大眾之間復活的歷史時刻。然而,這個概念並不是在美蘇對立為背景下所展開的,而是與美國國內,如什麼是美國的、什麼不是美國等文化和社會矛盾同步展開的。更耐人尋味的是,美國內部社會中的這些激烈爭論和多變的政治局勢,也意想不到地對遙遠的地區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當時被美國占領的日本,當然也不例外。

●本文摘自出版之《冷戰到底有多冷?人民眼中的冷戰世界》。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臺灣商務印書館 歷史 冷戰 戰爭 社會人文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琅讀金句/味道是記憶的歸途— 一道家常菜,留住逝者的溫度

【投票抽獎】英國史上最偉大畫作──色彩與光影形成美麗漩渦,烘托出藝術家悲天憫人的情懷

你知道自己適合哪種薪資分配比例嗎?儲蓄要有效率得先選對規劃方式

一坐下就難以抗拒!日本發明的迴轉壽司,為何人人都愛?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