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做的事,可以「明天再說」嗎?心理師:別落入拖延陷阱

圖/freepik
圖/freepik

拖延跟擺爛、偷懶不太一樣,拖延是明知道這件事很重要,卻一直「選擇」不去執行它。而為什麼會迴避重要的事情,這背後的原因非常複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其中最關鍵的核心──就是「情緒」。

理解背後的深層動機,找到自己在逃避的是什麼,才能幫助自己識別出遭遇的困境與情緒盲點,並在拖延發生的時候,用轉念緩解焦慮、以計畫整理前進的方向,藉此跳脫拖延與焦慮的迴圈,找回行動力!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之《為什麼事情做不完,你還在滑手機?:心理諮商師教你,改善拖延,先從照顧情緒開始》。👉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文/舒婭

明天再說:不要對未來的自己期望過高

書名:《為什麼事情做不完,你還在滑手機?》
作者:舒婭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時間:2022年7月19日

現在,每開始一項新任務之前,我都會根據截稿日期核算一下每日的工作量,盡可能地做到均攤。這樣做的目的是保持一個穩定的節奏,以此來確保輸出內容的品質前後如一。如果不能從一開始就進入狀態,誤以為時間很充裕,陷入病態的悠閒中,代價會很慘重。

我有過這樣的親身體驗:當時我還在公司上班,剛剛結束一個難度較大的項目,本想著能暫時鬆一口氣,沒想到來了一個緊急任務。上司也是出於信任,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我。可是,看過新選題的要求之後,我的心情跌到了谷底,一股厭煩之感湧了上來。

如果是現在的我遇到上述情況,會選擇如實向上司說明自己的狀態──我需要緩衝,能不能交給其他同事?或者,能不能晚幾天再開始?可是,當時我的認知和處理問題的經驗不足,就硬著頭皮接下來了。

面對心生厭煩的任務,我能立刻投入行動嗎?無疑,難度太大。那一刻,我內心的真實寫照是這樣的:「真煩,不能讓人喘口氣嗎?好在,時間還算充裕,不著急,先放鬆放鬆,明天再說……」

我一會兒打開購物網站,一會兒看看訊息,又泡一杯喜歡的花草茶,享受著春日裡的陽光,覺得還挺愜意。可能是太過放鬆了,兩天的時間轉瞬即逝,我什麼都沒有做。說好的「明天」,變成了「明日復明日」。

剛準備收收心,公司又安排我外出參加一個為期兩天的培訓。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我肯定不能錯過,於是就去參加培訓了。那兩天裡,我滿腦子都是培訓中的內容,那個新選題早就無暇顧及了。但是,我心裡惦記著它,畢竟那是一個「未完成」的任務。

等培訓結束後,我重新回到工作中,但還是無法進入工作狀態。我安慰自己說:「先查查相關的資料,我總不能閉門造車啊!」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這其實是稍後思維在作祟,它很容易讓人想當然地認為,執行一項任務的條件依賴於先完成另一項。如此一來,我們就有理由推遲那些原本需要即刻去做的事了。

我知道即刻處理選題的重要性,客戶和上司都在等這個方案,如果能獲得認可,那麼於誰而言都是有益的,我也會因為做事效率高、能力出色而受到上司的賞識,收入也能獲得增長。但是,我卻對自己說:「妳要多收集一些資料,為處理這個選題做準備」,然後我就在搜集資料的時候放慢了腳步,在思考和整理加工資料上拖拖拉拉。

實際上,我以上所做的一切,不過是透過新的細枝末節,去逃避自己不喜歡的任務。

如果你在面對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時,腦子裡冒出了以下的這些想法,請你務必提高警覺,它們很可能就是阻礙你行動、實現目標的思維陷阱

──「我先睡一會兒,休息好了再做!」

──「我得把這個想法再斟酌斟酌!」

──「我需要查找一些新的素材,買一些新的工具。」

──「待會再處理,時間還早呢!」

這些稍後思維,會在無形之中變成一種麻醉劑,讓你覺得自己肯定會做,只是稍後而已。殊不知,在「稍後」的過程中,一個個「現在」已經悄然流逝。記得一位先哲說過:「毀滅人類的方法非常簡單,那就是告訴他們還有明天。因為告訴他們還有明天,他們就不會在今天努力了。」

────────────

解決方法➠告訴「現在的自己」真相

稍後思維具有一種迷惑性和欺騙性,它會讓我們誤以為:今天暫且放鬆一下,明天做也來得及,只要明天合理安排時間,就可以完成任務。「現在的我」總是對「未來的我」充滿期待和信任,想像著「未來的我」在做眼下的這件事情時,會表現得更自律、思維更敏捷,可以更高效地把事情做好。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這與大腦的機制有關,它會錯把「未來的我」當成其他人。

原本,你決定週六一早就開始修改設計圖,還特意設了鬧鐘。可是,鬧鈴響起的那一刻,大腦根本想不起來「要在週六傍晚把設計圖修改好的──未來的我」,它更在意的是「此時此刻放鬆愜意的──現在的我」,因為它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當下躺在床上過慵懶週末的快樂。對「現在的我」來說,那個「認真修改設計圖的自律的我」就像是一個陌生人,無關緊要。

行為學家霍華德‧拉赫林(Howard Rachlin)說過:「當你能認識到每一天的你,其實都別無二致的時候,你才能更容易控制今天的自己。」所以,當「現在的我」產生了「明天再說」的想法時,一定要打破這個幻想。你要和「現在的我」對話,告訴自己真正的事實與真相:

第一,明天的時間和今天一樣,都是二十四小時,不會因為「現在的我」想到「未來的我會更高效、更能幹」,就能讓明天的時間變得更多。

第二,「未來的我」並不遙遠,不會跟「現在的我」有什麼大的不同。就算有不同,那也是「現在的我」的行為所致,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什麼因就有什麼果。千萬不要妄想「明天的我」一定會比「今天的我」更可靠,很有可能,他還在指望著「後天的你」呢!

第三,試著想像,「未來的我」會如何看待「現在的我」,以及「現在的我」所做的選擇,又如何因為「現在的我」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心懷感激。同時,也可以跟「未來的我」講述「現在的我」的困惑和壓力。借助這樣的方式,拉近「未來的我」和「現在的我」之間的距離。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之《為什麼事情做不完,你還在滑手機?:心理諮商師教你,改善拖延,先從照顧情緒開始》。👉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最寒冷時節小寒!宜多吃黑芝麻、紫米,保暖別忘多喝水

青少年的大腦是超級社交腦?原來這是大腦連線的初始設定!

私生飯不是粉絲而是犯罪!病態行為求「偶像」關注

茶的功效有哪些?喝茶的10大好處一次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