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虎頭蜂攻擊怎麼辦?曾被蜂螫傷的人更應小心過敏反應!
![黃腳虎頭蜂是國內7種虎頭蜂種類中較小體型,但攻擊性強的蜂種。(圖/新北市動保處提供) 黃腳虎頭蜂是國內7種虎頭蜂種類中較小體型,但攻擊性強的蜂種。(圖/新北市動保處提供)](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3/09/21/105/25390196.jpg&s=Y&x=0&y=0&sw=775&sh=435&exp=3600&w=930)
台東浸水營古道22日發生一支登山隊遭虎頭蜂攻擊,其中41歲洪姓嚮導為保護團員,遭群蜂圍攻,逾50處被蜂螫傷,送醫後不治。在野外遇到蜂群該怎麼辦?(編按)
● 本文摘選自創意市集出版之《山岳醫生告訴你!111道Q&A解析安全登山X戶外傷害應對》。👉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文/木元康晴
Q.登山途中遭到蜜蜂叮咬,請教我應對的方法
A.若是虎頭蜂、長腳蜂或蜜蜂,使用類固醇外用藥是有效的。
螫人的蜂大致上有三個種類:虎頭蜂、長腳蜂和蜜蜂。無論是哪種蜂,當接近它們的蜂巢時,基本上都會攻擊螫人。尤其虎頭蜂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它們會在土壤中築巢,可能不知不覺地踩到而刺激到它們。
初夏至秋季期間的登山途中,可能會看到虎頭蜂在岩石、樹洞或神社的屋簷下築巢,請留意不要接近它們。另外,當蜂近距離出現時,很有可能附近有一個巢,所以請小心翼翼地離開,以免刺激到它們。此外,對蚊子、蜱蟲和蚋有效的驅蟲劑(驅蟲噴霧劑等)對蜂是無效的。
被蜂螫到時,不管是哪種蜂都會因蜂毒而引起腫脹和疼痛。而對此有效的急救措施是使用類固醇外用藥。
也有些人對蜂毒有過敏反應,導致發癢或發紅的皮膚炎。過敏反應分成立即引發症狀的立即性過敏,和隔天之後才發病的遲發性過敏。立即性過敏若病情惡化,可能會引起過敏性休克而死亡。而另一種的遲發性過敏不會造成全身性症狀。
「重點小叮嚀」驅蟲劑對蜂是無效的。發現一個蜂巢時,務必不要靠近。
被蜂叮咬時,以症狀治療為主,可以冰敷患部,服用抗過敏藥物、止痛藥物等。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Q.聽說被蜂螫到兩次以上,會出現過敏性休克。請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A.這是被蜂螫到後十五分鐘內心臟驟停的症狀,相當危險。
在日本,每年約有二十人死於被蜂螫傷。蜂可能是最危險的野生動物,因為它們比棕熊、日本蝮蛇和日本錦蛇的數量還多。因蜂螫傷而死亡的原因是,對蜂毒過敏導致的過敏性休克。
典型蜂毒立即性過敏的症狀有蕁麻疹和意識不清。過敏性休克是一種同時出現數個器官症狀的過敏反應,特別是呼吸道系統症狀(如呼吸困難)、消化系統症狀(如腹痛、嘔吐)和循環系統症狀(如低血壓)等。
休克,是血壓下降、流向全身器官的血液無法維持運作的狀態。休克有形形色色的類型,例如因大量出血導致血量不足而休克的低血容性休克;由於過敏反應引起全身的末梢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水分、營養物質等在血管和周圍組織過度移動)而休克的過敏性休克。尤其當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大腦的血液循環無法維持時,將引發意識障礙,非常危險。
如果出現致命的過敏性休克,從被螫傷到呼吸停止或心臟驟停的平均時間只有十五分鐘,眨眼間就會失去性命,是相當危險的症狀。
從未被螫過的人不會對蜂毒過敏,但是有被螫過一次以上經驗的人,可能已經罹患蜂毒過敏。當螫傷次數越多,越有可能過敏。而螫傷的間隔越短,越有可能發生過敏性休克。
主要會螫人的峰有虎頭蜂、長腳蜂和蜜蜂,無論是哪一種都能引發過敏性休克。即使是被長腳蜂螫過,也有可能對虎頭蜂的蜂毒有過敏反應,反之亦然(也就是有交叉反應)。不過,一般認為蜜蜂的蜂毒沒有交叉反應。
過敏性休克除了蜂毒外,也會因對食物或藥物的立即性過敏(第一型過敏反應)引起。但是不會因觸碰漆樹等遲發性過敏(第四型過敏)而發病。
「重點提醒」過敏性休克會在被蜂螫傷後十五分鐘內死亡。
曾經被螫傷的人有發病的可能性。
●本文摘選自創意市集出版之《山岳醫生告訴你!111道Q&A解析安全登山X戶外傷害應對》。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 【抽獎】超高齡社會的一道風景!你有哪些退休生活後的夢想?
📰 步入中年得留意肌力退化!避免加速衰退,現在開始養肌防老
📰 如何愈老愈快樂?中年大清理:重新想像未來樣貌,事先準備
📰 中年危機是逐漸失去的狀態,如何跨越危機、重新定義自己?
📰 孩子長大面對中年空巢期失落?更應該慶祝終於為自己而活
📰 步入中年生活更自在!獨活女性細數年輕曾遭受過的異樣眼光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