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惡地——月世界以極限邊地之姿,刻寫島嶼的形成與變遷

書名:《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作者:蘇淑娟, 梁舒婷, 吳依璇, 劉閎逸, 柯伶樺, 邱峋文, 黃惠敏
出版社:野人文化/讀書共和國 
出版日期:2022年8月3日
書名:《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作者:蘇淑娟, 梁舒婷, 吳依璇, 劉閎逸, 柯伶樺, 邱峋文, 黃惠敏
出版社:野人文化/讀書共和國
出版日期:2022年8月3日

人們常聽聞的「」地形,異景如夢似幻、宛若外星球,而它正式的名稱是惡地(Badlands)。惡地的特徵是地表極易受到水流侵蝕,形成密密麻麻的侵蝕溝,使植被難以附著,呈現出裸露、崎嶇、破碎的地貌景觀。臺灣惡地分布多處,其中較為顯著的有三處,一處在島嶼西南淺山帶,大致從臺南延伸到高雄;一處在東南,主要集中於臺東利吉;還有一處是人們南來北往較易看見的苗栗三義火炎山礫岩惡地,它們分別展現了島嶼不同的大地構造與地質成因。

臺灣本島面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惡地地形是西南部臺南到高雄一帶,面積廣達一千多平方公里,厚約三千到四千公尺深。這片泥岩(mudstone)惡地雖約占國土百分之三,卻驚異地創造了觀看、理解臺灣的多重視角,而且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縮影,更意外成為淺山地帶生態方舟。(編按)

文/蘇淑娟, 梁舒婷, 吳依璇, 劉閎逸, 柯伶樺, 邱峋文, 黃惠敏

土地的出產

被人們稱做月世界的西南泥岩惡地,一般印象寸草不生,若是如此,該靠什麼維生?套句現代人打趣的說法,豈不是要靠吃土嗎?事實上,這片惡地丘陵不僅孕育了世世代代住居或遷流於此的人們,甚至種植出當今最著名的燕巢芭樂、蜜棗、大崗山龍眼蜂蜜還有內門蜜蕉等。

全臺知名、香脆甘酸甜的惡地芭樂。(圖/野人文化《臺灣惡地誌》) 攝影:陳瑞珠

事實的確與想像相差很多。在早期農業時代,對外交通不便,惡地丘陵上各個庄頭必須自給自足,也曾經存在有熱鬧的街區,像高雄田寮區的崇德路就因鄰近糖廠的緣故,短短兩百公尺就曾有五家柑仔店、三間剪髮鋪,還不時有戲棚、撞球間這類娛樂場所。惡地農業的樣貌十分繽紛多元,雖缺乏大面積的平整耕地,但先民順應環境,充分地利用大自然的恩賜,像是自溪流引水、修築農塘積蓄水資源來灌溉作物,種植稻米、番薯、甘蔗等;也養殖雞豬羊等各樣牲畜,以傳統一級產業為主要收入來源。

直至近代臺灣經濟條件成長,消費習慣改變,加上惡地的交通逐漸便捷,在地人也順應時代演進,逐漸改變農業生產型態,開始種植芭樂、棗子、芒果、芭蕉等果樹;而原本在惡地修築的灌溉農塘,則用來飼養鹹水魚蝦等。在地有句臺語俗諺云:「土黏水鹹、蹛佇這的人骨力擱勤儉」,說明這裡的土地黏、又鹹的特性。

多元的環境樣貌成就不同產業型態,惡地居民儼然就是現今所謂「斜槓青年」的早期代表。要一以概之去論述整體惡地生活形構相當困難,透過土地、溪流、畜牧、傳統產業切入惡地生活,將更完整地貼近、繪製出在地生活實貌。

惡地招牌——酸甘甜的芭樂、蜜棗

隨著經濟發展,過往以水稻、番薯、甘蔗等短期作物為主的生產地景,逐漸轉變為果樹景觀。果園通常隱身在緩坡、坡腳與平坦的山凹谷地裡,最常見的像是芭樂、棗子、芒果還有芭蕉、龍眼、鳳梨等這一類旱作作物。惡地農民最可貴的精神在於,長久與惡地透過耕種、採集互動,加深了他們對於土地的認識,進一步有機會種植出屬於惡地的美好滋味,就像惡地誕生的名聞遐邇的燕巢蜜棗,便是這樣適地適種的結晶。

我們現在所吃的棗子原本是源於一種名叫印度棗的品種,剛傳入臺灣時期口感偏酸澀,直到一九九一年棗子品種逐漸改良,先引進屏東鹽埔鄉的「高朗一號」,甜度高、品質優,改變一般民眾對棗子酸澀的刻板印象;後來燕巢在地果農吳呈在自家田地培育出「蜜棗」品種,個頭大、甜度更高,從此成為全臺最主要的棗子品種,燕巢棗子開始在市面上大放異彩,與惡地芭樂齊名,成為兩個最能代表惡地的水果作物。

蜜棗與芭樂齊名,是兩大惡地招牌水果。(圖/野人文化《臺灣惡地誌》) 攝影:陳士文

泥岩惡地環境內獨特的軟黏質水土,原屬歐亞板塊大陸棚前端沉積在深海中的厚層細密泥沙,百萬年來因板塊碰撞而抬升;因此,海相沉積而成的泥岩,擁有帶鹽分的土地,富含海水環境的鈉離子,土壤中亦有豐富的礦物質與微量元素,例如鎂、鐵、鈣等元素,加上略少的水分,遂孕育出擁有獨特甜度、Q度、酸度和維生素C的惡地水果,使得消費者趨之若鶩,而成為惡地限定的招牌。

對於在地農民而言,大環境的改變讓從農青年變少,以往需要高度勞力的農事工作逐漸不堪負荷;再加上人民的經濟水平上升,種植果樹一類的經濟作物由於時間相較彈性、收入也不錯,就成了新的作物選項。

許多農民選擇不只種植單一作物,而是在每塊零星的耕地上種植不一樣的作物,以分散自然災害風險,像是棗子的採收季節在冬季、芒果是夏季、芭樂則可以全年採收。農民適地適種,找出更好的平衡機制,不但能夠提高利潤,更吸引了在地對於惡地種植擁有理想的青農返鄉。

不酸澀、個頭大、甜度高的惡地蜜棗。(圖/野人文化《臺灣惡地誌》) 攝影:陳士文

蜜棗廣受消費者歡迎。(圖/野人文化《臺灣惡地誌》) 攝影:林月靜

蜜棗廣受消費者歡迎。(圖/野人文化《臺灣惡地誌》) 攝影:陳士文

田寮月照農場的園主發哥——朱明發,就曾經以惡地種植的番茄來做比喻,他曾問我:「你不覺得市面販售的番茄愈來愈沒有番茄本身的味道了嗎?」他的田地裡種植的是一種叫「金圓滿」品種的番茄,對他而言,農人就是作物的廚師,不同的農人、土壤所培育出來的作物,會有不同的味道。與市面上普遍受歡迎的薄皮味甜的番茄截然不同,一口咬下園子裡的金圓滿番茄,有種在逆境成長的滋味,皮厚肉Q,帶有野生番茄的青味,果漿多汁酸中帶甜……我想只有在惡地才能種出這樣有個性的番茄味吧。

順應風土而產生的在地民情,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理研究者鐘寶珍曾提到,在地經濟活動因複雜的環境特質而具有多樣性,農耕、畜牧及林業活動在不同的經濟結構下,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而有明顯差異的組合。也許就是這種對環境適應的彈性,讓惡地生活與眾不同,也讓惡地的故事更加豐富多樣且精采。

月照農場金圓滿惡地蕃茄,皮厚肉Q,帶有野生番茄的青味。(圖/野人文化《臺灣惡地誌》) 攝影:梁舒婷

月照農場金圓滿惡地蕃茄,皮厚肉Q,帶有野生番茄的青味。(圖/野人文化《臺灣惡地誌》) 攝影:梁舒婷

●本文摘自/讀書共和國出版之《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野人文化 月世界 自然生態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探索圖博歷史文化的千年縮影 產生自我覺察與文化衝撞

《沙發上的心理治療》:作者菲莉帕.派瑞揭開心理治療的神祕面紗

喜歡戶外露營體驗嗎?不可不知組成露營的8個重要元素

「上課不專心」不代表注意力不集中!4種學習情況,你家孩子是哪一種?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