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霖/吻頰

島上的溪裡,魚的照片鮮少能拍到正面特寫,除了吻鰕虎。
多是在緩流的情境之下,當魚人入侵某隻吻鰕虎的領域,牠便會從塊石略帶稜角的破邊後現身,先是如同所有魚該表現的「退避三舍」,然後似鼓足勇氣般轉身,迎面朝鏡頭蹦躍而來。
不知是領域本能還是好奇,牠「步步」進逼,直到非微距鏡難以合焦,面對這魚的瘋狂,攝影者必須手忙腳亂地在水中彈簧般屈身倒退,而牠仍不停向前,這場邂逅演變成一段小小的探戈舞,最後小小的吻鰕虎竟躲入大大的魚人陰影之下,自顧自地尋覓獵物,彷彿忘了方才的那段情緣,徒留那作為庇蔭的「工具人」,覆水難收的悸動和龐然身軀,進退兩難。
極短的距離下,吻鰕虎「頰」上的圖騰理所當然成為焦點。
那是家族的印記,在北台灣行河海洄游的台灣吻鰕虎,擁有最具設計感的放射加迷宮狀紅色條紋;幾乎遍布全島低海拔緩流水域的極樂吻鰕虎,面部圖騰則是較為平行的長短條紋;在花東取代台灣吻鰕虎地位的,是臉上有若干短條、大點狀「面皰」的大吻鰕虎;西部與宜蘭洄游的斑帶吻鰕虎,頰上斑點有如規則的毛孔;陸封於低海拔林下小支流溪溝的短吻紅斑吻鰕虎,則全身有水痘般的大紅點;而棲息在宜蘭至西部各溪流陸封性的明潭吻鰕虎,反璞歸真,頰上清淨無斑。
鰕虎是「海源性」的生物,大半的物種生活在海洋,是貨真價實的海魚,其他則有如《百年孤寂》的「河溪」.阿卡迪歐.波恩地亞,帶著一支族人,向未知的陸地前進,演化成河海洄游,在淡水域產卵,仔稚魚漂回海中後,經歷數天至數個月的漂浮期,回到淡水成長……吻鰕虎無疑是島嶼上最厲害的一群,擁有肉食大嘴的牠們與近乎素食的禿頭鯊分庭抗禮,競爭洄游魚類族群的鰲頭;牠們的卵粒在鰕虎中偏大,仔稚魚漂浮期常只要四十多日上下甚至完全無需漂浮,便能擁有完整的移動與進食構造,在流水中謀生,極樂吻鰕虎在不同地區可自洄游轉為陸封生態,明潭吻鰕虎、短吻紅斑吻鰕虎家族則完全演變為陸封的初級性淡水魚。
如果在山林溪溝裡發現一塊扁石,附近有吻鰕虎徘徊,其底面可能有一顆顆碩大的卵粒,已經冒出窺探世界的明亮眼珠,隨水搖擺舞動著,沒有人詛咒牠們長出豬尾巴,但牠們會繼續燃燒開疆拓土的火炬,建立自己驕傲的馬康多。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