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名慶/流
我還記得,不過兩三年前,第一次偶然在二手書店聽到店員向其他客人解說某些書的收書價時,當下的驚悚心情。什麼時候發展成這樣的?對我和許多讀者來說,這裡肯定仍是寶山吧,只要路過就會習慣進去看看,不帶點收穫離開就有些失落。但同時作為做書人,這裡又是常讓人心情相當複雜的地方。
也感覺愈來愈頻繁遇到,多年前(其實也不算太多,才十多年……)花費不少力氣整理、打磨,或跨越諸多溝通和情緒勞動的作品,竟也(終於!?)排上特價書區了。我不免幾度猶豫,要不要搶救?同一區還包括許多國際「大師」──至今無疑仍是──昆德拉、卡爾維諾、奈波爾……都在那邊排排站了。儘管清楚這未必是作者或作品自身的問題,也不是讀者的──可能因為收納空間需要鐵腕清理,興趣與習慣的轉向,或更生理性的視力退化困擾,資深藏家的覺悟(太多終究讀不完)甚至凋零……只是孜孜矻矻做書的我們,常常沒有餘力去想更不甘願承認,這一天終究是會來的。
好書或大師經典仍是受到重視的,它們「這一世」的肉身卻老朽了,因而折價(除非特殊或極稀有版本)。儘管這無損於在新書市場中,它們由於版權到期(通常是五年、出版者會視銷售情況續約),更難得的直譯版、譯筆更佳的新譯版出爐,或銷售策略希望重新引起讀者關注的換封面新裝版,對新舊老少讀者仍有價值與吸引力。
平行宇宙般的,書擁有了新生,也是有晚年的──跟人多像啊。不論還很體面或斑駁滄桑,還可能勉強掙扎、等待機遇,開啟新旅程?我也因而不無羞慚地才意識到,從做書人角色,我有多缺乏在意這些孩子們的一生啟程後能走多順遂多遠?這是因為大量複製而稀釋了關愛?或是剛目送它們離開我就轉身投入下個傾軋中的任務頭也不回?
繼之是始終難知難解、於是習慣擱置的好奇:它們可以好好地陪讀者多久?有多常被拿起?除了我們催生之際最盼望的第一次與人相遇、被善待,後來會經歷哪些相遇?一生只擁有一個主人,或在好幾雙手之間遞傳流轉,哪種更是書的幸運呢?它們有跟更默契的同類相會相聚、一起玩嗎--像是一開始它們各自是一道小溪流,或屬於更大一片流域(知識體系或脈絡、話題或關注……)中的一個點、一段河道或河岸風景,也跟其他作品共同匯流。
我還好奇,獨自或合流的它們,都跟著人們去哪呢?如何成為「不只是書」?我多渴望能聽見人們時常訴說這些──事實上,可靠且持續的說與聽途徑是非常稀缺的;但那一直是做書人們極盼望的能量源頭吧。或許還可能更容易促成機緣,讓某些流落在舊書店中的書孩子們多些機會被刻意尋覓、帶走,陪新朋友一段時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