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瀞仁Jill/世界不夠好,但我們可以變好

在某個陽光燦爛的秋日午後,我和日本籍作家近藤弥生子約喝下午茶。我喜歡她總是對台灣有不同的觀察,有些是在台灣一輩子的我想都沒想過的。比如這次無意間聊到我的專欄稿費都會捐出去,她好奇地問:「為什麼台灣人這麼喜歡捐錢啊?」她提問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件事。仔細想想,好像我們確實隨時隨地都可以捐錢:路邊撿到的不義之財要捐出去,去廟裡要捐香油錢,超商找的錢丟進櫃台上的募款箱很方便,路邊募集發票有時候還送小禮物,現在很多商家更是把「買一件捐五元」之類的善因行銷納入日常營業的一部分。

但說到底,大家捐錢是為了什麼?為了積陰德祈福、節稅、求得好名聲,還是為了心中理想世界的樣子?真要說的話,我可能比較接近最後一項。不過,我在國際非營利組織工作,也知道自己人單力薄,每個月兩次的稿費其實也起不了什麼作用。這還不要緊,重點是我這樣史無前例的捐法,聽說給編輯部和財務部造成意想不到的困擾。譬如我請他們直接匯款到對方單位時,常被銀行拒絕,因為「需要本人證明意願」。我還因此特別跑到一個很遠的銀行簽名幾次,證明我想把稿費捐出去。知道這種困擾之後,我們改成報社先匯稿費給我、我再用匯款捐出去。雖然需要兩道手續,但總比每次花一小時車程去「證明」自己想捐錢好多了。所以究竟這樣複雜的程序、捐出微小的金額,到底有什麼意義呢?想了很久以後,覺得應該是一種「應援」的感覺吧。在公益單位工作的人,通常沒辦法像網紅一樣在直播中被刷一排愛心或收到抖內,但他們日復一日做的事,說真的都值得整拖拉庫的愛心。而我們做的事,或許就是用我們可以的方式支持他們吧。這個世界離完美有多遠,我們需要他們的力量就有多少。

很多人覺得「哎唷,能捐的錢又不多,乾脆算了」。其實,無論公益團體規模,最能幫上忙的是定期定額捐款。也就是說,只要可以持續捐,讓他們有穩定的收入可以規畫,金額大小其實是次之。不相信嗎?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公司群組裡收到一則財務部同事焦急的訊息:「剛剛有人匯進來三百二十萬美金,是誰的趕快拿去。」我舉手承認的時候,感覺其他人都大大鬆了一口氣。離年底關帳剩下不到一周,突然收到一億多台幣的捐款,雖然是好事,卻不免有種措手不及的感覺。與其收到一次性的大額捐款,我相信大部分非營利組織會覺得細水長流更好。

新的一年,我一樣會這樣做。如果您也想加入捐款的行列,可以先從您關心的議題開始(如環保、偏鄉教育、人權等),到對方網站看看他們做的活動是否跟您的想法一致、財務是否透明(捐款有公開徵信紀錄,甚至有財務報表供檢視)。如果更進一步,可以看看董監事會成員和高階主管的背景,這些通常都會影響該組織的決策。對很怕麻煩的我來說,捐錢就是這樣即使麻煩,也會讓我開心微笑的事。我即將在兩周後期滿告別這個專欄,回首過去,希望這五十次捐款都像一盞小小的燈,幫忙照亮世上某個角落。

●本篇稿費捐贈台灣社區關懷協會,支持烏克蘭人道物資運送。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捐款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陳冠言/職場海洋生物變身指南

【繽紛講座】那些畫裡的人都有病:醫師的跨時空看診

羅昆芳/圓滿的第六堂課

黑潮藍/多莉之舞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