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萱/我們要如何看待「老」?––老人院志工的陪伴與被陪伴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未來每五人可能就有一位高齡者,長照與老化都將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我們準備好了嗎?
我常感受到身邊許多人對「老」充滿恐懼,不管苦惱要照顧年事漸高的長輩,還是害怕自己身體、頭腦機能緩緩衰退,我也不例外。正因如此,一開始跟大學社團去老人院做志工時,我遇上了一段顛簸而漫長的適應期——畢竟進入老人院的那一刻,所有對「老」的想像都會具象化。
有點火上加油的是,每次去到老人院,我無可逃避地想起每次回阿嬤家的感受,想起阿嬤細瘦的手腳、滿布皺紋的臉龐,想起她那些難懂的低語、難解的情緒,也想起每當我要離開她家時,她緊握我的手臂、遲遲不願放開的壓力。我怎麼在這裡,卻不在她身邊呢?那是一種更不舒服的內疚感。
初訪老人院的惶恐
因為這些複雜的情緒,我有段時間不太喜歡去老人院服務。我們去的都是資源較少、長輩身心狀況較差的機構,猶記第一次踏入老人院,立刻被撲鼻的氣味嚇到,尿騷味、汗味和消毒水味充斥在環境裡,雖然視覺上不至於不乾淨,還是讓人退縮。
我們帶爺爺、奶奶做手部體操、手工藝或益智遊戲的同時,皆會安排志工一對一協助。這種只能單打獨鬥的時段,我從第一秒到最後一秒,全身神經都是緊繃的。
我常遇到狀態不太好的長輩,不是五句話有三句在抱怨小孩都不來看他,就是已經失智到無法正常對話;有時我還會碰到因生病而被約束,卻不斷想拆開束帶的爺爺,或是兩手肌肉萎縮,不斷哀嘆自己什麼都做不到的奶奶。他們龐大的低氣壓盤旋在上,難過和無力像雨點般灑落,我淋得一頭濕,就跟在阿嬤面前的我一樣。
不過相比自己家人,這些長輩終究有一段距離感,我能撐起隔離情緒的傘,所以服務的當下,保持正向並不算太難。我可以不斷開啟話題,分享自己的生活,試著逗笑他們,真的沒辦法對話,就安靜待在旁邊,希望那也算一種陪伴。他們的回應通常不會太多,不過有時我會得到一個微笑、一個點頭,或者結束活動時的揮手道別。那種時候,我才會稍微鬆一口氣。
變老並不只是一種樣貌
奇妙的是,讓我重新對「老」、對「陪伴」有不同思考的契機,發生在我到印度當國際志工的時候。那時跟同個社團一起去印度做教育志工,合作的機構邀請我們到社區老人院辦活動。去過那間老人院的幹部提到,那間老人院跟以前服務過的不太一樣。
實際踏入那間老人院,發現真的不一樣!無論是禮堂乾爽的地面、通風的空間、良好的採光,還是活潑的爺爺、奶奶,都讓人感到放鬆。我們帶的書法、扇子舞,他們都興致盎然。有次的活動是做「超大型冰棒棍骨牌」,當大家倒數「三、二、一」,讓鞭炮串般的冰棒棍一個接著一個彈起時,他們甚至跟我們一起歡呼、追著骨牌,精神抖擻不輸小孩。
在那裡,我認識了一個「英語奶奶」,會私下這樣稱呼,是因為她以前大學念的是英語文學——跟我一樣。相同科系倍感親切,每次自由活動時間,我都會主動找她聊天,聽她說以前大學念了什麼、教英文的時候有哪些成就。這樣的關係非常舒適,不是太近,也不會太遠。
舉行道別活動時,我拿了手寫卡片給英語奶奶。她很開心,拉著我的手,走到她的房間。相比寬闊的禮堂,沒開燈的房間陰暗不少,「老人味」也比較濃。腳步慢慢邁出,我感覺到這段本該遙遠的關係將要變得更靠近,開始有點緊張,但英語奶奶倒是和往常一樣從容。在房間一角,她小心翼翼拿出珍藏的照片、書籍、首飾,柔聲說起過去的故事,有悲傷的,也有快樂的。
看著她認真傾訴、眼眶濕潤的模樣,我忽然有點想哭,不自覺擁抱了她。這個動作非常自然,沒有思考對與錯,也沒有絲毫勉強,而在這個擁抱中,我好像也得到了直視「老」這件事的勇氣。
成為一個更豐富的人
或許是因為視野的改變,也或許是因為服務經驗的積累終於開花結果,我漸漸知道怎麼陪伴阿嬤,也比較能原諒不知所措的自己。阿嬤拉住我的手時,我能好好給她握著,有時她說的話我依然聽不懂,她的病痛我亦無法分擔,可是我知道,光是在她旁邊靜靜聆聽,就是有意義的。
我也開始會向爸爸詢問阿嬤的過去,看到照片中她年輕時的模樣,從片段的描述中拼湊她作為童養媳、拉拔多個孩子長大的艱苦歲月。雖然了解這些並不能改變現狀,可是我更能理解她的孤獨與不快樂。
又過了幾年,我因為鑽研台灣歷史,做起了長輩的口述歷史訪談,在老人院服務的點滴成為最珍貴的助力。我知道他們如何背負過去的傷痕,卻也帶著寶藏般的智慧與記憶;我能承接他們的負面情緒,也能適時對他們所走過的坎坷表達我的尊敬。更重要的是,我發現我不再害怕「老」,而是可以看見時間如何形成一個人,人如何形成一個社會,以及每個人如何在變老的過程中,層層疊疊染上更豐富的色彩。
「超高齡社會」在前,我想如何看待「老」這件事,將會是每個人都需要處理的課題。我很慶幸,經過這段陪伴與被陪伴的時間,我提早開始答題。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