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尚緯/人設大歷史:我們是如何變成自己,又是如何成為自己的?

塔拉.伊莎貝拉.伯頓/著,李昕彥/譯《人設大歷史》書影。(圖/二十張提供)
塔拉.伊莎貝拉.伯頓/著,李昕彥/譯《人設大歷史》書影。(圖/二十張提供)

▋人是如何自比為神?

看這本書以前我本來以為會讀到一些關於心理學上的東西、展演的技巧,或者人在他人面前表現出自己想表現的樣子會有什麼心理活動。但沒想到不是,這本書開頭的序章就從的藝術史開始說起,說的是「自我塑造」的文化流變的過程,也細細爬梳了關於人是如何自比為神──人類是如何在意識中自我神化(self-divinization)的過程。

現在這個時代,無所不在,每個人都在經營自己的形象,簡單的「做自己」在塔拉・伊莎貝拉・伯頓的這本書中仔細地被理整,從文藝復興到西方現代民主時代「個人品牌」如何形成,又有什麼涵義都一一寫明。導言以健身廣告為開場,該廣告將自戀的納西瑟斯轉化為神聖自我實現的象徵,毫不諱言地宣稱「自我迷戀是無私的行為」。伯頓指出,這種價值觀不僅是廣告語言的誇張修辭,而且是當代西方文化中潛藏的主旋律:我們應該成為自己最好的版本,並且將這個版本奉獻給世界。

這個觀念之所以值得深究,在於它所預設的「真我」觀,意即,內心慾望是真實的自我,社會規範則是壓抑力量。塔拉・伊莎貝拉・伯頓指出,這套價值觀早在文藝復興時期便已初現端倪。在那之前,中世紀的人活在神的安排中,每個人的身分、職業與地位由上帝註定。然而,當杜勒以耶穌的姿態描繪自己,當達文西以私生子的身分成為宮廷的座上賓,當蒙田寫下《隨筆集》描摹自己的心靈時,自我就逐漸取代了上帝的位置。

▋人設的進化路徑

塔拉・伊莎貝拉・伯頓在歷史長河中挑選具有代表性的「自我成就者」,依序建構出人設的進化路徑:從文藝復興的藝術家與學者、十九世紀的丹迪(dandy)與演說家、二十世紀的影星與政客,再到今日的社群媒體紅人與網路哲學家。塔拉・伊莎貝拉・伯頓對這些人物的剖析不是八卦式地聚焦其個人故事,而是將其置於當代社會變遷的交岔口──媒體技術如何演變、階級流動如何變化、宗教與道德如何重組。

例如在談到「It特質」的明星時,伯頓指出明星魅力的可複製性與工業化:從來不是天賦使人成名,而是媒體敘事與形象包裝使人可消費。這一點到了卡戴珊家族發展得更徹底──她們的名聲不靠表演藝術,而靠控制視覺、掌握敘事與「因為我想這麼做」的姿態。這種「不需要理由的意志力」正是當代人設邏輯的極致展現。(此It特質並非資訊科技之縮寫,書中寫沒有人確切知道It特質究竟是什麼,我個人將其解讀為一種個人魅力。)

《人設大歷史》揭示了關於「自我塑造」的兩面性,它既是一種個體掙脫命運、階級與性別壓迫的力量,也是一種加諸每個人身上的新形式的壓迫。這正是表現型個人主義(expressive individualism)的悖論──它承諾自由,卻也製造焦慮;它鼓勵自我發掘,卻又要求自我完美展示。對弱勢者而言,自我塑造未必是出路,反而可能變成責備自己的理由。當「成為自己」變成唯一的成功敘事,那些無法或無力打造完美人設的人,便被默默歸類為「懶惰」、「失敗」、「不夠真誠」。塔拉・伊莎貝拉・伯頓特別指出:「self-made men」神話,實則為社會不公背書,把結構問題個人化,讓失敗變成個人道德問題。

▋每個人既是演員,也是觀眾

其實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書中爬梳了一堆關於「人設」這件事是如何形成的,書的結語處卻寫道:

那看似解放的「我們可以創造自己」的承諾卻常常被扭曲成一種藉口,有意無意地創造出兩類人,其一是那些有能力塑造命運的人(所以他們應該有所成就),以及那些沒有能力的人(所以他們一無是處)。這種分類無可避免地將那些不符合主流外在或文化標準的人,像是女性、有色人種、貧困及殘障人士,放在次要的類別之中。

……當我們的慾望是如此頻繁地假他人之手塑造時,這些慾望又怎麼可能是我們最真實的部分呢?甚至是我們打從一開始,又該如何確定自己真正知道自己的慾望是什麼,而背後的動機或目標又是什麼呢?……

……「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自我成就者。這個詞彙暗示著一種在過去與現在都完全獨立的個體存在,而這種獨立根本不可能存在。」我們都在幫助彼此塑造對方……

塔拉・伊莎貝拉・伯頓其實最後沒有下定一個結論,也就是她寫了這整本書,但她沒有給一個定論,只是說在這人人都有人設的時代,「做自己」已經不是自由選擇了,而是一場有技術、有風險,也有權力關係需要互相權衡的表演。塔拉・伊莎貝拉・伯頓寫,我們被制約在一個我們無法完全理解的自然世界裡,被束縛在經常背叛我們的身體中;我們受制於賦予我們語言、文化及意義共享的社群之中,同時也被束縛在那些內心的渴望與憧憬中,而這些渴望與憧憬時常讓我們困惑與苦惱,也為我們帶來希望、喜悅與目標。

究竟組成「我」的有哪部分是外在的,哪部分是「真實」的,每個人都試圖想過要回答這個問題,但每個人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為我們已經在這個社會中忘記了自己成為一個「真誠人類」的本質是什麼。《人設大歷史》是一本優秀的文化批評作品,提醒我們,不論我們是否自願,都已經在「人設」這條道路上既是演員,也是觀眾。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當代文化現場 聚焦人設 文藝復興 網紅 好萊塢 社群媒體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江品萱、胡椒筒/從沉默中發聲:韓國小說家崔恩榮的寫作之路與創作哲學

李時雍/大音

蔡莉莉/那是世上最美的祝福

聯副/2025第22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金榜──星星出現那年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