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樹君/與焦慮和平共處的哲學解方

Samir Chopra/著,張馨方/譯《焦慮的意義》書影。(圖/麥田提供)
Samir Chopra/著,張馨方/譯《焦慮的意義》書影。(圖/麥田提供)

推薦書:Samir Chopra/著,張馨方/譯《的意義》(麥田出版)

▋焦慮是必要的存在狀態

在這個變化快速與訊息超載的時代,人人都與焦慮為伍。焦慮不只是精神科診斷書上的病名,還是生活中的常用詞彙,然而,家兼哲學諮商師薩米爾.喬普拉並未將焦慮視為現代社會的負能量,而是一種深刻的,甚至是必要的存在狀態。他在《焦慮的意義》中寫道:

焦慮是我存在的一部分,若要形容我這個人,就必須描述我的焦慮。

喬普拉深受齊克果、海德格與沙特等存在主義大師的影響,他不認為焦慮是一種負面的情緒,恰恰相反,他主張焦慮是因為我們擁有自由意志而來的必然產物: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有選擇,卻又必須承擔選擇的後果,焦慮便隨之出現。換言之,焦慮是自由的證明,是存在的震動。

焦慮既然是人的本性,身而為人就無法避免焦慮,那麼與其以負面的眼光看待焦慮,不如與它和平共處,因此喬普拉也說:

焦慮不是我們要擺脫的敵人,而是我們必須理解的部分。

所以本書並不教你如何戰勝焦慮,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它,因為理解本身就是一種轉化。當我們真正理解了焦慮,它就不再是我們要壓抑或對抗的心魔,而是一種生命訊息,傳遞的是我們還未能真正了解的那個自己。

理解之後需要接納。喬普拉說,我們不必把焦慮驅逐出去,那只是一種對自身脆弱的否認,他以佛陀的智慧指出,無明是焦慮的根本原因,我們若能看見事物的無常本質,不再執著虛幻的自我,就能學會與焦慮共處。

▋站在哲學巨人的肩膀上俯瞰煩惱

喬普拉從佛教的緣起性空到存在主義哲學,再到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與現代唯物主義觀點,包括尼采、齊克果、海德格、沙特、卡謬、田立克、佛洛伊德、馬克思、馬庫色,以各家學說對焦慮進行了一層層的深度剖析,並將自己的論述置於哲學與心理學傳統的脈絡之中,讓本書有如一場與歷代思想大師對話的心靈之旅,也讓讀者彷彿站在哲學巨人的肩膀上俯瞰自身的煩惱,從而獲得力量與慰藉。

在種種論述之中,喬普拉同時深刻地陳述了個人的生命經驗,他年少時先後經歷了父親猝逝與母親病故,喪親之痛在他心中烙下持久的恐懼不安,而透過回顧自身與焦慮相伴的歷程,喬普拉發現焦慮塑造了他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同時驅使他尋求心靈途徑來化解,也讓他走入深邃的哲學世界,成為知名學者兼哲學諮商師。這樣將私人經驗與哲學思辨交融的寫作手法,使本書兼具溫度與深度。

人之所以焦慮,正是因為我們擁有選擇與未知的可能性,換句話說,焦慮讓我們時刻警醒自身處境,也推動我們探問生命意義並在不確定中勇敢前行。喬普拉的觀點與美國存在心理學家羅洛梅的看法一脈相承。羅洛梅早在其經典作品中即主張,正常的焦慮是人類成長與創造力的必要條件,喬普拉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思想,而本書名也與羅洛梅在1950年出版的《焦慮的意義》同名,顧名思義是對前輩見解的延伸與致敬,同時亦再度提醒了人們:

焦慮並不是一無是處的負面情緒,而是生存的本質,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渴望活得真實的證據,也是自我進化的重要成分。正因為與焦慮共存,所以我們的人生才充滿了披荊斬棘的勇氣,並且有動力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即是焦慮的意義。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書評〈人文〉 焦慮 哲學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沈珮君/陳嗣雪:亂針繡,悼父淚(下)

沈珮君/陳嗣雪:亂針繡,悼父淚(上)

幾米/空氣朋友

扈嘉仁/世界的戀人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