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烈/比特凱恩島憶往
「人最大的危險,就是不冒險。」
── 夏烈《夏獵》
〈比特凱恩島〉(Pitcairn's Island)一文刊登在今已停報的中央日報副刊,孫如陵(筆名仲父,諧音中副)主編。我寫此文時在台南成大念大四,先慈林海音主編聯合報副刊。有人問為何我的〈白門再見〉等文章都是在中副刊出,而不是聯副?我沒回答,那時學生多投稿中副。我由國家圖書館查出〈比特凱恩島〉4月21日中副刊出,兩天後,4月23日聯副發生「船長事件」,作者風遲被捕,林海音去職。
撰寫〈比特凱恩島〉的原因是馬龍白蘭度主演的《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上演引起轟動,深深的吸引了許多觀眾。此艘英國軍艦的叛變,以及叛變之後發生的事,一直刺激著人們的幻想。悲劇的發生,白種船員及南太平洋島嶼土女之間的羅曼蒂克情調,更引人入勝。軍艦名為「博愛號」(Bounty),卻發生不博愛的喋血。
這艘十八世紀英國皇家軍艦的出航任務不是作戰,是去南太平洋採麵包樹幼種,運到西印度群島種植,供給當地大批黑奴做廉價食物。十八世紀英國是世界第一帝國,擁有大批殖民地及黑奴。這艘船只二百多噸,船員四十多人,布萊船長嚴厲不仁,經常刑罰水手,船上度日艱苦。他們終於航達大溪地島,這裡有土女的溫情及新鮮食物,水手情緒逐漸穩定下來。但是在回程的海上,船長暴虐加厲,而島的溫馨仍存在於水手的記憶中。最後由富家子出身的克里斯汀大副(Fletcher Christian)帶領水手突然叛變,於是展開了航海史上最富傳奇性的一頁。
他們強迫船長及不願就範的軍官、水手擠上一救生艇,漂流大海。登艇時,船長對大副說:「你為發個小小的脾氣,竟要付出如此重大的代價(what a big price to pay for a small show of temper.),皇家海軍會追蹤你們到天涯海角,把你們送上絞架!」堅強的布萊船長帶十八名忠於他的船員,駕小透天帆船,奇蹟性的在大海上漂航三千六百浬,到達荷屬帝汶島。
克里斯汀大副率「博愛號」又回到大溪地島,帶了十八名多是女性的土著再度出海,在島嶼王國之間尋找他們的避難所。最後在大溪地東南一千三百浬的地方找到了比特凱恩島,決定安身在這個無人居住的世外桃源,每個人都有土女作妻子,平安的生活。這是個沒有時間、沒有未來,只有現在的小島。但是在克里斯汀充滿灰色的思想,終止了他二十九歲的生命之後,和諧的生活逐漸消失。種族歧視及男女混亂關係帶來仇恨、強暴,最後導致屠殺。上蒼把這個小島建為伊甸園,他們把它造成地獄。
十八年後,一艘美國捕海豹船駛抵比特凱恩島,幾年後,另一艘英國船出現。他們發現一群中年的玻里尼西亞土女,一些混血孩子,由一個白髮蒼蒼的英國人統治,他是叛變水手中唯一生存者。他向英國船長表達願隨他回國受審。但英國船長說:「我對博愛號什麼也不知道,也沒見過與叛變相關的任何人。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而且這些孩子需要你護顧。」他和白髮的水手握握手,然後走了。
(如今的比特凱恩島面積四十三平方公里,小於北投區,人口不及五十人,是世界上最小的民主政體。多年來一直有近親繁殖、強姦、亂倫問題。收入是觀光、捕魚、發行郵票。)
這件事被寫成三部小說:《叛艦喋血記》,《對抗大海的人們》敘述布萊船長的漂航,還有《比特凱恩島》。最吸引人的當然是《叛艦喋血記》,三次被拍成電影(但川端康成的《伊豆之舞孃》六次拍成電影)──1935年是老牌影帝克拉克蓋博主演克里斯汀大副,二十七年後是馬龍白蘭度,再二十年後是梅爾吉勃遜演大副。這是英國航海史上的傳奇,卻三次被美國拍成名片,為什麼?如要問我哪部最好?我非電影評論家,亦非電影史專家,但是最喜歡的是馬龍白蘭度主演那一部。因為他天生就是叛逆的角色。
文學之美,在於其悲劇性、浪漫性、叛逆性。若或電影美學與文字美學相映,那麼《叛艦喋血記》三項都有。但電影是娛樂,可能熱鬧及刺激比較重要。一部電影的吸引人,是故事本身?是其中某些情節?是主角造型?還是電影明星?馬龍白蘭度英俊、性格、才氣洋溢,以《岸上風雲》及《教父》兩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他也被許多影評譽為最強烈的性格男星,但一生在混亂、孤獨、悲傷、隔絕、生活失調中度過。
他最早主演的影片是《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此片費雯麗得到奧斯卡金像獎,他沒得到,但出了「最性格男星」的大名。幾十年前我出差到影片背景的紐奧良,興奮的想去參觀已廢棄多年的慾望號街車,未如願。念建中時,都是男生,同學說台北的5號及13號公車(那時又名「市虎」)上漂亮女生最多,最能滿足我們男生傾慕的慾望,我興奮的上了此二條慾望街車,也沒看到什麼,反正就是運氣不好。
《慾望街車》的導演伊力卡山是土耳其出生的希臘人,他深知同是東正教的亞美利亞人被種族屠殺的慘劇,據此拍攝過《美國美國》(America America)一片。描述他上代拚命要前往憧憬的美國,因為美國是移民國家,更是避難所。此片在台北上演對我產生影響──去美國留學固然是要取得高等的工程學位,也是為某種其他原因。伊力卡山後來請馬龍白蘭度演出過《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ront),加上其他的如《飛車黨》(The Wild One),西部片《獨眼龍》(One-Eyed Jacks)等,都淋漓至盡、強烈顯現出馬龍白蘭度天生的叛逆性格。伊力卡山導演史坦貝克的小說《伊甸園東》(East of Eden,影片名《天倫夢覺》),叛逆性格的主角應是二十歲左右年紀,當然最先考慮馬龍白蘭度,也曾考慮另一性格巨星保羅紐曼,但是他們年齡已達三十歲,所以再選擇剛出道二十三歲的詹姆士狄恩。
詹姆士狄恩與小說原作者史坦貝克見了面,史坦貝克並不喜歡他的複雜個性及不穩定的情緒,但是認為他適合此一角色。果然,他演此片成為當時年輕人最崇拜的偶像,因為年輕人多有叛逆性。而詹姆士狄恩再拍兩部電影《養子不教誰之過》及《巨人》後,以二十四歲年齡戲劇性的飛車撞死,像一顆閃閃發光的流星快速劃過黑空,墜落在天際──天才有時要付出早夭的代價。實際上,《巨人》最後的台上演講場景是他死後由別人代演。由此,又聯想到寫存在主義小說《異鄉人》的作者卡謬。卡謬是僅次於英國作家吉卜林,第二年輕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得獎兩年後車禍死亡。卡謬得獎的1957年,也是李政道及楊振寧為中國人最先獲獎年分。
美國最出色的三位戲劇作家是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尤金歐尼爾,曾娶過瑪麗蓮夢露的《推銷員之死》劇作者亞瑟米勒,還有南方的田納西威廉斯。其中田納西威廉斯有十四部作品拍成電影。馬龍白蘭度主演的是《流浪者》(The Fugitive Kind,又譯《逃亡者》)。他演一個居無定所的吉他歌手,也曾是一名罪犯,穿著蛇皮夾克,在各城市間遊蕩漂泊。來到南方密西西比河畔的小鎮,向戀慕他的同事妻子說:「這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但是還有第三種,不屬於任何地方。有一種鳥,生來無足,不能棲地。牠細微若小指,輕如羽毛,渾身淡藍,與天一色。兇鷹難追,因為看不見牠。牠一生活在風裡,睡在風裡,只落地一次,就是牠死亡的時候。」
馬龍白蘭度是那隻無足鳥嗎?他的天空何處?是否睡在風裡?
為什麼會想起比特凱恩島?甚至去國家圖書館找舊報。事隔多年,這些事,這些曾看過的書,電影,那些悲劇,在薄暮的倦怠中,又攜帶一切回憶匆匆歸來,自門後微光中隱約出現。我常回憶到昨日的陽光,也思考感傷與死亡,因為那是不能返回的青春,生命中最深刻的:人,愛情,總有失望或希望等待著我。那個時代是很難磨滅的。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