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姵穎/有樹的生活

《相信樹的人》書影。(圖/新經典提供)
《相信樹的人》書影。(圖/新經典提供)

推薦書:鄒欣寧《相信樹的人》(新經典文化出版)

許多人可能並未察覺,即便住在繁華都會,我們一直過著「有樹的生活」。

校園裡的樹、公園裡的樹、街道旁的樹、與建物同在的樹、室內外植於盆器的樹,以及地理距離上多一些的,近郊遠山的樹。更甚者,是脫離的原生樣態,以食物/器物之姿隱身尋常的樹……只是眾樹靜默且並不挪移,在喧囂塵世裡便少了些投注的眸光;然而樹的萬千姿態與勃勃生機,總也會映入某些人的瞳孔,成為不容忽視的動態風景。

鄒欣寧即是如此,從一個分不清苦楝和樟樹的植物盲,透過走訪懂樹的人──他們有的爬樹、有的運用樹於日常、有的為樹起身倡議、有的種樹保育、有的將樹化為創作、有的以樹療癒自我及旁人──尋覓能夠更靠近樹的方法,寫下《相信樹的人》一書。

然而《相信樹的人》並非一本報導者將自身觀感抽離文字、僅勾勒受訪者身魂面貌的人物專訪集,更像是一本揉合了報導、人物側寫、自然/環境書寫與個人隨筆的札記;除了鄒欣寧列名致謝逾三十位受訪的「樹人故事」,亦可於書中讀到有樹同行、與樹人產生或長或短交集的七、八年之間,她的觀察、漫想、困惑、思辨、恍然與豁然。非典型的筆法,興許會讓部分讀者略感困惑,箇中原因或可從〈和樹生活的人〉一章中,赴都蘭向「巴奈達力功坊」的巴奈(沈太木)和潘秀仔夫婦習製樹皮包時,相異語言間交流產生阻礙衍生的覺察中窺知,促使她以看似迂迴曲折之式書寫,卻更見真實──畢竟,一棵樹不單單僅是一棵樹,從地底的根系、地表之上的枝幹至空中的樹冠,實是與真菌、苔蘚、植物、昆蟲、鳥獸交織共榮的生命體。這樣的「跨界」,恰與她由雜誌編輯轉為自由撰稿人、在藝文生活中納入戶外日常的人生路途隱隱呼應;對她而言,樹不只是一個名詞,更是一個連接詞。

閱讀此書時,受到某個句子的觸動而傳訊,意外得知網路彼端的作者本人也正因稍後的採訪翻看同一章節。這樣的共時性,不只出現在諸多書中相識的人物及地點,也出現在那些因樹而生的行徑與感受:知曉樹有感知的科學實證後,每當入山,我便會在心底向森林輕聲招呼;若遇攀爬、踩踏、借力樹幹或樹根,尚可分心之時默默向樹道出感謝。我曾在乍見觀霧一號神木的那一眼便不知所以地落淚、於萬大南溪畔縈繞馬告芬芳的營地安然入夢,亦曾在佇足或途經數座山中巨木周遭之際自心底湧現難以言喻的神聖……若樹有靈,願樹有靈,與其歸於怪力亂神,實是因萬物終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後記〈有樹的第N年〉,鄒欣寧如此許願,「希望此後人生,我能一直寫樹。」所向何其動人。相見而喜的有樹人生,未完待續。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書評〈人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張作錦/竺可楨,有了他,中國才有地理學和氣象學

陳姵穎/急救包紮

聯副/2024 第21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 倒數第5天!

游書珣/去太空念詩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