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延卿/陷入濃霧的文學夜夢

作家楊莉敏(左)、林薇晨。(圖/本報記者林俊良攝影)
作家楊莉敏(左)、林薇晨。(圖/本報記者林俊良攝影)

2024年2月23日「星期五的月光曲」文學沙龍,由年輕散文家楊莉敏、林薇晨對談、朗讀,主持人是白樵。

三人首先從職場與生活的磨損感,談最有利於寫作的生活狀態。

林薇晨今年三十一歲,大約十年前,她在瓦城打工;研究所畢業後,在《國語日報》上班,雖然報社與餐廳工作性質完全不同,但日復一日像機器人一般工作,逐漸沒有思想,並且漸漸習慣……這種生活的疲倦與徒勞卻是一樣的。她思索,也許真正重要的不是工作,而是有沒有辦法讓生活裡一直出現新的刺激和體驗。工作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也不是完全不重要。林薇晨從國中開始就有源源不絕想要創作的慾望,不寫作會焦躁。喜歡寫作這件事,好像受到詛咒一般,彷彿帶個拖油瓶的孩子,跟這個孩子相處很快樂,但孩子需要陪伴,她需要更大量閱讀、需要更多不同的經驗、需要親友諒解、需要工作但工時不能太長,如此方能把時間留給寫作。

楊莉敏為了生活報考公職,上班時很忙,下班後很累,周末還要輪值,一個月寫不了多少東西,作品《世界是野獸的》和《濃霧特報》都是在截稿壓力下完成。她認為寫作很辛苦,從未發生過靈感一來就文思泉湧的狀況,寫作也沒有帶來愉悅感和成就感。為什麼還要繼續寫作?她說,因為感恩。當她遇到生命困境時,閱讀好作品受到觸動,有一種得到救贖的心情,於是也想要做點什麼來回饋,產生「取之於文學,用之於文學」的概念,希望自己能以更平易的文字,讓讀者感悟到文學的美好。

白樵喜歡與創作保持一點距離,寫作前先將心情調整到預備狀態,然後採取噴射式寫作,一噴數千字。不喜歡把寫作變成例行公事,他覺得慢慢練功會磨損熱情。

楊莉敏回憶就讀研究所時期,有來自於研討、閱讀、電影和音樂的養分,是寫作最順遂的時期,但未必是作品獲得最好評價的時期。林薇晨也發現,有時候自己喜歡的作品和獲得好評的作品並不一樣,例如第一本書《青檸色時代》,她認為關於日常生活的篇章寫得比較好,但出版社偏愛餐廳打工的部分;第二本書《金魚夜夢》寫飼養金魚之事,其中〈金魚葬禮〉描寫她心愛的金魚過世,合十致哀,沖入馬桶,卻也有人覺得如此對待心愛寵物不合理。

林薇晨認為散文不是完全真實或寫實的,無論小說或散文,所有的作品都是無中生有,最終都是個人版本的真實。呈現事實是新聞寫作的職責;散文寫作要提供的則是「真實的感覺」,而非「真實的事件」。散文以細節與場景醞釀氛圍,提供讀者「沉浸式體驗」。

很多人預期散文要比其他文類貼近真實,但楊莉敏指出,散文也是一種創作,必然有操作性。有時候閱讀小說會直覺某個段落或某個事件必定是作者親身經歷,所以小說家的真誠與文學技巧也可能讓讀者產生「真實的感覺」,虛實難以界定。散文和小說的分野,端看作者是否想要拉開自己與作品的距離,作者若不想讓讀者認為內容全都是真實事件,就把作品歸類為小說。

白樵則偏重美學派別,他的《風葛雪羅》傾向於安妮˙艾諾(Annie Ernaux)的風格,以個人為主題的生命書寫,用敘事性的手法描寫自己真實的經驗、感受、記憶中的現場與情景。文類並不重要,小說和散文二者對他而言,皆只是載體。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現場報導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莊芳華/三條溝仔

聯副/那些畫裡的人都有病:醫師的跨時空看診

王信益/鬆土時偶感

探照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