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谷芳/民間——文化的實然(下)
▋方志鄉談中的民間
地理分隔是不同民間產生的根本原因,地域性在血緣上形成宗族,地域主義是宗族地理凝結的副產品,不同地域的人互瞧不起是經常的事。
中國有句話說「人不親土親」,這土,就是同鄉。小同鄉一般總說得上一點血親、姻親的關係,大同鄉就與地理區相疊合。同鄉會是中國民間組織的一大特色。
出了原生場域後,「同鄉」最重要的支柱就是「鄉談」,大家以家鄉話說家鄉事,其極致就如客家人的「世界客屬總會」,已形成了一種跨地域的鄉親認同。這情形也出現在東南亞操閩南語的華僑中。
以「鄉談」說故鄉事,而這些事則被大量記載在「方志」中。
「方志」是地方的人文志。歷朝所修高達兩萬種左右,現存亦有八千多種,其數量為古籍的10%。它有如百科全書,記載與地方相關的種種事物。雖是官修,卻不須多繫於月旦春秋,其記載甚且可與正史大相逕庭,但在當地人心中,則貼切而真。
▋長短互見的民間
民間立體呈現了生活所需,但談文化,固不能只「尚雅非俗」,亦不能就「尚俗非雅」,以此,民間的局限也應同時被觀照。
是否被地域所限,是文人與民間的最大不同處,視野有限,缺乏今人古人、本地他鄉的比較,缺乏知識與智慧來出入不同時空,許多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文化就無法自覺地轉化開闔。狹隘的地域主義始終是中國民間的局限。
直接的宗族連結,讓儒家倫理牢不可破,其實也限死了其中的生命。
▋雅俗及其位移
文化有雅俗是自然之事。俗,來自常民,它親切自然,較少雕琢;雅,來自菁英,既不須如常民般照顧日常之事,乃有所抽繹。在中國,這雅俗,主要指的就是文人與民間。
文人以歷史長河中一以貫之的核心價值為依歸,再加以中國之「尚古」,因此面對外來文化的「入侵」,總採取著抗拒保守的態度,
民間不同,除非動搖到它的根本價值,如人倫,基本就是實用主義者。正如此,歷史上的中外接觸、胡漢之爭,民間總是搶在文人之前接受外來的東西,例如,不談微言大義的廣東音樂就率先用上了西樂的小提琴。
在抵禦「入侵」時,文人也會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場,將原先俗文化的一部分納入自己的維護範圍。例如戲曲原不屬大雅,這時也成為保存的對象。某些俗文化就如此被「提煉」為雅文化的一環,與原先的雅文化共同對抗著外來的文化衝激,雅文化也由此注入了新血。相對的,自然生滅的其他俗文化則跟外來文化共同型構成新一代的俗文化。
中國的文化變遷,常就以這中外接觸下的雅俗位移來完成。
▋綱目能舉,不流一偏
雅俗,原長短互見。以此,談文人,固須及於民間,談民間,一樣須及於文人。不只在談中國文化時如此,在各人生命鍛鍊、人文涵養上也一樣。
而此綱目能舉,談中國文化也就不會在應然/實然、天下/地域、文字/口傳、自覺/非自覺中流於一偏了。(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