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安/我的文學夢
主辦單位: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聯合報副刊、蘭陽女中
時間:2023年9月20日
主講人:陳雪、陳玠安 主持人:陳曜裕
對於「作家」這個許多人心中的夢幻職業,一位寫作者,如何從青春的迷茫、自我懷疑,漸漸確立目標並逐步實踐理想?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校園講座以「我的文學夢」為題,邀請陳雪、陳玠安來到蘭陽女中,分享將夢想織入生活、使之兌現的歷程。
一、啟蒙:夢之萌芽
主持人陳曜裕以「啟蒙」為引,問及兩位老師走入作家行業的契機?陳雪回應,自己是在國中時,老師看見她的作文能力,鼓勵未來持續寫作,從此「我可以寫作,但寫作是什麼?」的疑問,在她心中埋下文學的種子。
大學畢業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朋友替她報名文學獎,讓她的潛力被出版社看見、邀約出書,精裝紅絨布套裡的一紙合約,確保了夢想,更堅定她寫小說的心。開始寫作的第四年,陳雪出版首部小說《惡女書》,從一位只是熱愛寫作、不太明白文學是什麼的女孩,變成已能看見自己的筆名印在書上的「作家」。
和陳雪相似,陳玠安也曾是「會寫作文」的學生,然而隨著步入青春期,作文起承轉合的架構、口號式的開頭與結尾,使他對這課綱下的「文體」感到疑惑:「這些文字,明明就可以不用合,為什麼一定要合?」十七歲時與師長發生的衝突,使「上學」在他心中蒙下一層陰影,加上意識到環境、同儕的局限,陳玠安毅然休學,決定北上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擴大眼界。
在音樂圈遇見的機遇與友誼,使表達自我的渴望在陳玠安心中日益強烈:「我發現——我要寫東西,但不要再寫作文了。」閱讀米蘭‧昆德拉《身分》,存在主義的書寫方式為他開啟新世界,不僅解決那時對「存在感」的焦慮,也讓他領悟:必須找到獨一無二的風格,向別人說自己的故事。
二、轉折:碰撞與新生
聆聽兩位作家的文學啟蒙後,陳曜裕就學生的角度詢問,走上了這條路後,他們遇見了什麼?途中的深刻經歷是否讓生命產生新的變化?
陳雪表示,「病痛」曾是自己追夢過程中的一大阻力。《惡女書》出版後,她依舊在父親的公司做業務,經濟壓力與脫離創作帶來的空虛感,令她患上憂鬱症。當時醫生聽完她的狀況表示:「沒辦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怎麼可能會快樂?」於是她下定決心,無論多麼忙碌、疲憊,每晚都要留一段時間給自己,憑老舊的書桌與一台二手電腦,從午夜寫到凌晨三點,每天一、兩千字,八個月寫就十萬字的長篇小說。
另一個轉機則是臉書時代興起,她開始創作散文,由分享伴侶準備的早餐到長篇的抒情,粉專漸漸累積起人氣。同時《迷宮中的戀人》、《摩天大樓》等小說陸續入圍重要獎項,終於讓她成為擁有眾多讀者、備受關注的作家。
陳玠安回憶,高三時投稿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獲得書評組首獎,彷彿戴上一只「魔戒」,證明有和「最高聯盟」選手一較高下的實力,卻同時感到空虛,害怕再次投稿會讓自己從高台上墜落。對此,他建議:回歸寫作的初衷,才能在追求夢想的過程裡,不被外在的得失干擾。
情感方面,陳玠安也深有所感,稱戀愛為「藝術工作者的必要轉折」。他剛上台北時,脫離家庭、學校,忽然覺得好需要人陪伴,最初追求「心靈伴侶」、渴望靈魂的契合,卻在相處過程中逐漸陷入矛盾糾結的情緒,他指出,這些腦海中的漩渦讓當時的自己變得多愁善感,另一方面也提供極好的寫作素材。
「感情和寫作不可能分開。」好比整理一張樹狀圖,從自己的情緒、感悟發散不同的思索,他漸漸了解感情不只是感情,而是專屬每個當下,對於人際、與自我認知的縮影:「種種情感的轉折、累積,對成為更真實的寫作者,都是必然的經驗。」
三、嘗試:作品與風格
由最初的種子,在一次次挫折中成長、茁壯,終於盛放獨一無二的花。陳曜裕分享,若能了解作家如何解讀自己的作品,將有助學生獲得更多元的閱讀視角,邀請兩位作者分享各自的風格與特色。
陳雪最早的作品多以情慾與性別認同為主題,後來則因憶起困厄的童年,創作《橋上的孩子》等數本與原生家庭有關的作品,感情路上的經驗,也促使她出版數本以愛情為主題的著作。她回憶,以前總企圖在關係裡尋找「完整」,書寫的目的除了創作,也為了藉文字修補自我。遇到現在的戀人才讓她明白:那片缺少的拼圖,一直握在自己手中。
自從散文成為另一種抒感的方法,她將小說題材放大為對現實社會的觀察。《摩天大樓》寫當代的社會問題,《親愛的共犯》則聚焦台灣的貧富與女性處境。不同於過去內省式的純文學,開始偏類型並面向大眾,並在寫作期間加入與伴侶、編輯的討論。
陳玠安以「搖滾樂」形容自己的作品風格:「我想把不是旋律的那些『聲響』寫下來。」他說,音樂也許沒有旋律,但一定會有聲響(sound),聲響無處不在,作為一個寫作者,他的目標就是寫下人生的「白噪音」。思索生活中聲音存在的原委,是他從不間斷的寫作練習。不論寫什麼故事,陳玠安非常注意「現在發出了什麼聲音」,即便後續的作品有不同的嘗試,他皆視為對「搖滾樂」的想法和另類的覺醒。
四、尾聲:給學生的話
拿起麥克風,陳雪呼籲:先傾聽自己的聲音。實踐夢想的過程中,常聽見別人的指令,但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即便大家都反對,我還是努力地想在一片雜音中,聽見自己。」專職寫作後每當遇到挫折,無論病痛抑或情感的煩惱,她都不忘提醒自己:向內傾聽。
接著,學習珍惜喜歡的事。「要明白,一開始總是不好的。」如同最近出版的新書書名《寫作課——陳雪給創作者的12道心法》,陳雪鼓勵每個對文字有憧憬的人,無論有沒有靈感,將腦海中的構思寫下,才能看見自己與想像的距離。如果覺得現在的「我」不夠好,請給自己更長的時間、更多的耐心。
陳玠安回應,這個時代的「文學夢」有非常多可能,不必然要成為一個寫作者,也可以作一位很棒的鑒賞者、閱讀者,透過Podcast、YouTube等自媒體和世界分享文學,甚至每天在IG發文,如何經營圖片下的幾行小字,也是種文字的練習。「所有形式的表達,都是在試圖告訴他者:『我希望你們用這個方式看待我』。」陳玠安坦言,這件事聽起來或許羞恥,但不需對「表達自我」的慾望感到害臊、羞愧,他非常樂意傾聽新世代的聲音,也期待未來創作者,能以全新的樣態詮釋文學夢。
●
夏日薰風未息,金燦的陽光於兩位老師眸中流轉。從啟蒙種子,談到文學夢的嶄新可能,他們以各自的生命經驗,鼓勵現在與未來的寫作者,不畏碰撞與挫折,以自己的語言,勇敢作更大的夢。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