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威/柯慶明再出發——為《柯慶明教授文學特展》而寫
柯慶明教授是台灣中文學界及國際漢學界重量級人物之一。自1964年進入台大中文系至2019年春天倏然遠去,他與台灣大學的因緣超過半個世紀。他研究、推動古典和現代文學的熱情,永遠樂觀開朗的態度,還有誨人不倦的精神,早已成為傳奇。一所大學的聲名不僅來自學術成果,更來自校園裡值得懷念的人與事。台大能有如柯慶明般傾一生之力奉獻母校的教授,怎能不引以為榮?
柯慶明就讀建國中學時已經決定以文學為志業,之後以第一志願進入台大中文系。當時的中文系可謂濟濟多士,柯慶明有幸親炙臺靜農,屈萬里,廖蔚卿等名師,練就扎實功底,又有機會從外文系教師如王文興等學習西方文學及理論,期間更躬逢海外學者如高友工等回台講學,得以一窺西方漢學的門徑。種種因緣使他在治學之始就能保持兼容並蓄的胸懷,對日後研究及教學帶來巨大影響。
與此同時,柯慶明也參與並見證台灣現代文學的發展。他曾是《現代文學》的編輯骨幹,與白先勇等策畫各項專題或計畫,自己也以「黑野」筆名創作詩歌、散文。他的詩作清新誠摯,少了現代主義詩人的前衛或狂放色彩,卻更顯現真性情。詩集和散文集如《出發》、《清唱》、《萌芽的觸鬚》等無不顯示一位青年作者琢磨文字的情致與自我期許。至於《昔往的輝光》以有情之筆記錄他與師長前輩的互動點滴,憶往懷人,甚至有了文學史意義。
但柯慶明最大的貢獻還是在文論上自成一家之言。他認為文學不同於其他藝術形式,因為文字本身已是承載意義的符號。文字發為文章,形成綿密複雜、虛實互動的表義體系。這一體系一方面指向特定時空生命經驗,一方面引領我們跨越時空,形成對「生命的沉思」,「生命意義的高度自覺」。這樣的文學體系與西方柏拉圖所建構的模擬/真實的二分範式極為不同。文學的美感意識必須在倫理關係的開闔中完成。傳統謂「體物」與「緣情」為文學之兩端,柯慶明則在其中看到兩者相與為用的關係,以生命意識的證成為依歸。
準此,柯慶明認為「文學,就一個完整的經驗論,它的歷程應該是連續不斷」。而所謂經驗不僅是具體實證的,也是心有靈犀的;不僅是文本互涉的,也是知人論世的。這樣的觀點落實在他的後期著作《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從尺牘札記到奏章檄文,他發覺「文」的元素無所不在,興觀群怨其實就呈現在生命百態中。
而柯慶明本人不正體現這樣「一個完整的經驗論,它的歷程應該是連續不斷」?他對文學如此一往情深,使他出入不同世代、境界的文學作品都能有同情共感的心得。他因此明白教學與研究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已,更是透過文字鏈接,形成龐大的生命共同體。如此抱負也許一般人覺得渺遠不可及,但只要聆聽或閱讀柯慶明談文論藝,或與他相交請益,就自然而然感受他的力量,舉重若輕,無比親切。
「沉思」之外,還有「行動」:這大概是柯慶明文學思想最值得矚目的一面了。從青年時期起他不斷叩問、思考「何為文學」的真諦,也從畢生具體實踐中辯證「文學何為」的意義。在〈藝術生命是生命的醒覺〉(1975)一文中,他引用昭明太子蕭統名句,「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作為文學根本詮釋。歷來對此句的解釋眾說紛紜。有謂「事」指稱寫作的活動及完成,「義」則關涉文章思想內容。柯慶明據此更加擴充,強調文章之為大業的事件性與實踐性。如此,「事」有了紀別異同的審美、倫理寓意,「義」 則平添褒貶是非的判斷性。兩者都指向他念茲在茲的「行動」。
對古典的重新詮釋帶給柯慶明的文論無比活力。如上所述,他將這樣的信念帶入實際生活中。早在青年時期,他就「以為當一個人,有權決定自己的行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時,他將會作更好的發展……我以為自我命運決定者,仍應該是他自己。也因此我們在行動時,將更有責任心——這就是個人尊嚴的價值」。多年後的筆記裡,他仍然相信「人生的目標,需熱情發動,才會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宏圖;生活的充實,需深情投入,才能持久不懈,而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努力」。他的自勉既呼應現代浪漫精神,更不乏傳統擇善固執、為所當為的期許。
我們的文學界充滿獨善其身的謙謙君子,柯慶明勇於任事而且每每義無反顧。他的行事甚至充滿一股傻勁,這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時代,何其可貴!他為《現代文學》編務奔走,尤其刊物後期所耗費的心力,不是作家讀者所能體會;他參與七○年代台大哲學系事件的調查與平反過程,顯現對校園民主無比的關心。他也是籌備《殷海光全集》出版的重要推手,推動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的建立更是不遺餘力。也在這一過程中,他努力從中國文明傳統與台灣在地意識間找尋平衡點。他的努力雖未必全然如其所願,但挫折之餘,他總能摒擋一切,準備再出發。
《出發》是青年柯慶明散文集書名。然而遲至2017年在一則題記中,他還寫到「人生從來不是枯守一地一區,而能自致遠大的,因而寧靜不礙:出發!」但他的生命境界何止在於一次出發?那是不斷地出發,再出發。文學無他,就是從不斷出發中勘驗生命情境的良窳,淬煉審美意義的可能。「形式能具現這種體驗就是『美』,不能『具現』就是不美。」
台大主辦《柯慶明教授文學特展》不僅向柯慶明教授致敬,也同時提醒我們,在世事如此混淆的當下此刻,堅守所思所信的必要。這一特展大量運用台大圖書館館藏組資料以及家屬捐贈的手稿,鋪陳柯慶明的畢生行止。從少年有志文學的心路歷程到半世紀台大人的各種歷練,從師友通信到筆下文章,俱見其人其文的性情。柯慶明集學者、教師、作家身分於一身,在在示範「沉思」與「行動」的積極意義。
柯慶明博學而豁達,與歐美及日本漢學界互動頻繁。美國的宇文所安、日本的川合康三等教授都與他交好。1982年我學成回台任教台大外文系,一次演講之後與他結識,從此來往不斷。多年後才偶然得知,原來他是我得以赴哈佛任教的幕後功臣。他慷慨大方的氣度,知無不言,開口即滔滔不絕的風格,甚至他不拘小節的生活方式,點點滴滴,回想起來,備覺溫暖。從1982至今,四十年一晃而過,斯人已經遠去。「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但那個充滿問學熱情,講到興起處就開始結結巴巴的慶明兄,那個心懷熱衷腸,總是急公好義的柯老師,彷彿仍然蹬著他那輛破腳踏車,隨時準備出現——再出發——在台大校園中。
●《沉思與行動:勇敢的理想主義者──柯慶明文學特展》,即日起至11月2日止,在台大總圖書館1樓日然廳展出。開幕式暨座談會:9月28日(星期四)14:00-17:00,於台大總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舉行,詳情請見活動網址:https://www.lib.ntu.edu.tw/events/2023_KoChingMing/ 。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