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倫/讀書寫人,彷彿若有光

《光的重量》書影。(圖/木馬文化提供)
《光的重量》書影。(圖/木馬文化提供)

推薦書:張讓《光的重量》(木馬文化出版)

《光的重量》是張讓重讀諸多文學作品的散文集,她解釋重讀不同於初讀,初讀生吞活剝,重讀則可從容細品,「一次比一次嘗到更多深層滋味。」開篇談郭尼克,因其《未了的事》副標題即是「一個長期重讀者的札記」,從郭尼克的重讀和反覆書寫,談自己的往昔之作〈未知時刻〉──此書多篇提到重讀自己的作品,並進一步延伸──藉由重讀舊作,提問、反思,試圖將自身看得透徹。

張讓嗜讀,反映在她二十年來的散文作品裡,從《斷水的人》、《空間流》到《如果有人問我世界是什麼形狀》皆然,舉凡母親、空間、讀書、旅行、飲食和生死,張讓習從個人經驗連結文史哲,從作家群的歷史風景,指認我們的當下座標,歷史因此有了活生生的體感。字裡行間,常見張讓縮放自如的文字鏡頭,她在《剎那之眼》後記提到:「文學做的乃是顯微鏡兼望遠鏡的工作。」喜歡攝影也談攝影的張讓,在《光的重量》對比了攝影和文字:「攝影快門喀嚓一響宛如巨靈大掌憑空攫取了片刻風影,就像文字捕捉了我們內在瞬間的感情思維呈現紙上,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

張讓的文字具視覺性,以深邃的哲思行旅天下,旅行書寫也成為張讓研究的關鍵詞之一。不過我更喜歡她以導遊之姿,帶領讀者從大千世界、書中地景回望自身,藉由質疑、提問和思辨,穿越表象,抵達核心,關鍵所在之處:「我(們)是誰?」最終,現實輪廓淡去,精神內裡裸現,「人」的抽象概念卻立體展現,如〈一天零一夜.迎面有人走來〉一文,她對「某人」從外表寫到內心情感和意識形態,廣輻歷史中的人類群像:「某從遠方走來,從混沌太初物種原始從史前黑暗輝煌帝國廢墟從希臘羅馬漢唐明清大步走來,一眼問號一眼驚嘆號,一手創造一手破壞一腳往前一腳往後。」

「人是什麼?」大哉問,化入《光的重量》各篇章。在〈光的重量:重讀《遺愛基因》〉中,作者思索艾姆斯談聖餐與身體,進一步從宗教延伸出來的問題:「而什麼是人,不就是一團烏漆八黑嚮往光明?一根思考的蘆葦自以為是擎天巨木?」一連串具知識考掘的問題,使張讓的散文具高度的理性思辨。輯四名為「迷人疑惑」,〈不如釣魚去〉從虛實的提問開始,形容自己「沒完沒了逼問不休」,如同她在《和閱讀跳探戈》中,提到每篇文章都在發問,從懷疑歷史、傳統、文字和自己,「最後,懷疑懷疑本身。」〈天空下〉放入舊作〈空間流〉關於人的討論,提到「我們不是概念,是人。」最終還是回到對普世人類的深層凝視。

《光的重量》也包含幾則手記,談雨天看書、觀花鳥蟲,兼具趣味與美感。寫於疫情前的手記細數了恬靜小日子,大疫之後,〈當世界不敢呼吸〉寫能自由呼吸的美好,以及對美國在防疫政策及種族互動的社會觀察。張讓對美國社會的觀察一向深刻,〈不公的遊戲〉寫美國是「即興街頭劇,是還未實現的諾言」,〈一件又一件〉則溯返記憶之河,從友人想及災難、九一一、天災人禍不斷的痛心歷史,從「數不盡理不清的近代爛帳」中,我們再次從歷史回到「人是什麼」的提問。

張讓在序中說:「因為這些書和人,這一路,像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說,彷彿若有光。」書和人,大歷史和小日子,在張讓筆下,彷彿若有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書評〈散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劉子新/白腳底黑貓(下)

林文義/枯葉不遺言

隱匿/熱帶魚

探照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