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鈞毅/陰暗且沒有光

《勸誘之邦》書影。(圖/時報提供)
《勸誘之邦》書影。(圖/時報提供)

推薦書: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著,宋瑛堂譯《勸誘之邦》(時報出版)

對於美式的廣告文化有一點概念的讀者,會比較容易理解小說裡頭有意為之的浮誇。浮誇是為了諷刺,而諷刺則是基於對現實的不滿──通常我們會這麼說──但我認為,諷刺的另一個動機,是同樣針對現實的「恐懼」。恐懼是人類最直截了當的幾種反應之一,也是人們在感到威脅,或無法理解眼前發生的事物時,少數幾種無須內心折射、映射就能感知到的情緒。

《勸誘之邦》讓我感覺到恐懼,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可歸類為驚悚小說。小說設計了數種以各式各樣的控制,「軟性」地介入每個人生活的世界。小說裡的「美國」比任何一個在文學中常見的控制狂父母、權威型控制的師長、極權型控制的冷戰與諜報小說政府,更貼合跨過二○二○年代已經三年的我們;因為桑德斯為我們展現的是「被迫」與他人產生互動、消費、連結的世界,那一個近未來的恐怖時代,沒有《黑鏡》式銳利過頭的科技恐怖,亦非大政府式的權力宰制,而是設計了許多從個體身邊出現,表面「勸誘」你應當如何循規蹈矩地行事,實則以各類管制、磁條或是屬於你個人的資訊中尋找出你消費、價值觀偏好,提示(警告)你「最適合的商品」。

不買會後悔──這是廣告長年的需求創造的方法。把「不買會後悔」的概念包裝成消費者對自己的愧疚感,彷彿沒有購買就是對自身生活的失職,迫使消費者自我滿足的需求憑空產生。這一套邏輯放在現實中無處不在,但《勸誘之邦》的精巧處,是抓到比這種愧疚感再更深入一點的心態──讓「不買會後悔」變成消費者對自己生活存有控制感的關鍵。

而小說裡,消費不僅僅是實質意義上的消費,還包含著一個個人該如何在小說中的時空生存,那些「不得不為」或「不得不去從事」的事件,讓原本無須負擔與聯繫的他人、社群、不相干的價值觀,都成為「政府」──或者說,這個世界──控制角色的綿密織網。如「敦睦科」(社區活動敦睦科)這樣的設計、或同名短篇〈勸誘之邦〉連串展現三流廣告文案的素描、〈小強〉裡外隔絕的高低人種對自由的認知錯位,以及〈我的妖嬌孫〉:「對我來說,這不是美國。我認為,在美國,國人如果不想買,沒人能規定他非買不可,也要尊重他不買的決定。」

但桑德斯在這一本二○○六年即成書的小說集裡,早已預見下一個十年的演算法世代──這便是劉宇昆《摺紙動物園》裡,即使手機關機也要擔憂對話被竊聽的時刻,便是我們當前不停被推播廣告的時代速寫。

人們不再自由。再過幾個十年,這將會是文學中越漸重要的主題。而且,它會越來越悲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袁瓊瓊/逝去之鬼(上)

陳輝龍/《輕觸比利泰勒》比利泰勒 Billy Taylor《The Billy Taylor Touch》

陳怡芬/重生

探照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