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影展台灣入圍破紀錄 創作能量發光受矚
國際三大影展威尼斯影展盛大登場,台灣今年入圍入選作品創紀錄,更為市場展主題國。競賽片入圍團隊告訴中央社,台灣因人才、文化等優勢,吸引各國影人來台說故事,具豐沛創作能量。
第79屆「義大利威尼斯國際影展」8月30日至9月10日舉辦,全球影人齊聚,台灣作品創佳績,於影展競賽、市場展和沉浸式內容單元入圍及入選17部,為歷年數量最多。
與國際影展同時舉辦的威尼斯市場展也是活動焦點。今年主題為Venice Production Bridge,台灣首度獲邀與法國並列為市場展主題國,以Taiwan in Focus為口號推廣台灣創作。
另外,今年台灣也首度參與市場展中以出版品轉影視作品為目的的「出版改編版權市場展」,為亞洲唯一參展國,台灣有大辣、光磊、愛米粒出版社參與。
在市場展架構下,文策院舉辦了國際合資論壇,由製片暨獨立策展人郭敏容擔任主持人,邀請文策院代表唐翊雯、製片王思靜和旅台義大利導演陳璽文討論國際計畫與台灣合資合製的優勢與經驗。
本屆入圍影展競賽單元的2部作品皆為文策院「國際合作投資專案計畫」投資的跨國合製作品,展現台灣國際合製的能量。
文策院內容策進處組長唐翊雯告訴中央社,目的要讓台灣人才與國外合作,不再做代工,而是加入國際產業鏈,以打國家隊的方式推廣台灣品牌,「讓台灣相對小的產業圈能更開闊,推介不同的合作機會,也讓自己在創作和企劃時,擁有更開闊的視野」。
入圍地平線單元的「為了國家」(For MyCountry)3日進行首映會,阿爾及利亞裔法籍導演哈米(Rachid Hami)、製片馬君慈以及主要演員皆出席紅毯,威尼斯影展主席巴伯拉(Alberto Barbera)也親臨現場向團隊致意。影片播畢,上千名觀眾起立鼓掌歡呼長達4分多鐘, 大獲好評。
作品為導演生命故事,台法軸線並進。導演哈米在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台灣和阿國在殖民與解殖的歷史上有所共鳴,兩國都面臨認同問題,讓他覺得跟台灣格外親近,「我愛台灣,她是我第二個家」。
他覺得台灣很積極推動合製與拍攝,無論是和外國或台灣團隊,「台灣國片的生存環境也越來越好,我想這和政策、文化部與文策院的意願有關。這很重要,世代要更新,台灣年輕導演、製片應該要有屬於他們的位子」。
阿爾及利亞、法國和台灣合製的長片The Last Queen則入圍威尼斯日單元,講述了阿國16世紀在西班牙人占領又解放下,王后生命掙扎和政治抵抗的故事。
同時飾演女主角的導演班迪梅拉(AdilaBendimerad)告訴中央社,「文策院這樣的機構向世界展開雙臂,推動合作的選擇很勇敢、有野心也很厲害,世界應該要有更多這樣的平台」。她認為台灣的優勢是「品質、專業與投資」。
另一位導演烏努力(Damien Ounouri)則認為除了專業性外,親切也是特點,為了讓畫面至善盡美,願意不斷嘗試,「很開心能合作且彼此信任」。
The Last Queen製片王思靜表示,2013年導演就與台灣合作後製,經驗很好。當時The Last Queen拍攝過程挑戰不斷,導演苦思解方,再度向台灣求援,王思靜接洽文策院,獲得正面回應。她表示,文策院「讓台灣的基層人員和主創可以直接跟國際優秀人才合作」。
The Last Queen特效製作人魏如涵與「為了國家」製片馬君慈分析台灣國際合作優勢,皆提及台灣人才因包容性,能尊重與理解不同文化,讓雙方溝通傾聽都更順暢。
魏如涵指出,導演團隊曾說,他們最缺乏有組織的(後製)團隊來進行最後一哩路,而台灣國片興起,島內已無數次練習製作大量鏡頭,擁有工業化的製作程序,「這印證了我們是做得到的」。
台灣合製合拍算剛起步,馬君慈不諱言指出可進步之處,認為仍須更多人才投入,而語言訓練、系統接受度、硬體和後期環境等都有待一步一腳印提升。
但台灣有如「大型環球影城」的地理環境是絕對優勢,「什麼樣的題材、內容,都可以很自由開放地在這空間講故事」;另外,近幾年許多公共基金的成立,「也讓更多國外團隊開始知道台灣的好」。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