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為台灣保存了民間文化的多樣性——專訪前內政部長、水利專家李鴻源談《漢聲》

前內政部長、水利專家李鴻源。圖/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
前內政部長、水利專家李鴻源。圖/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

文/駱亭伶

春光明媚的四月,採訪的早晨卻下起了駭人暴雨。劍眉星目的李鴻源,一襲白襯衫、牛仔褲,去年暑假從臺大退休,本應無事一身輕;但辦公室一幅奔馬圖,透露了主人依舊步履不停。

2024年夏天,德國遇百年大水,身為水利工程和水域治理專家,在全球面臨極端氣候嚴峻考驗之際,李鴻源應德國政府邀請,協助古城海德堡防洪治水。事實上,只要能幫得上忙,他總是不辭挑戰,貢獻所學,將台灣的成功經驗分享出去。

得知漢聲將在七月舉辦五十五週年展,李鴻源說,「我和漢聲的緣分,從大學就開始了。」當時因漢聲出版了《泉州人》系列,啟發了他日後探訪安溪祖厝的尋根之旅。後來他赴美深造,在苦悶的研究生涯中,他卻在陪孩子讀漢聲的《中國童話》故事時,找到心靈的慰藉。

「前陣子我甚至送了一套給兒子,讓孫子也讀。」李鴻源與漢聲的緣分注定要走得更深。他比漢聲創辦人Linda (吳美雲)和黃永松小了一輪,領域也不同,2000年,在一場能量醫學研討會中,李鴻源與Linda相遇,也因此認識黃永松。身兼好友、宗教學習同修,後來還幫漢聲的好幾本書寫序,套用佛家的話,正是所謂因緣甚深。

赤子之心、無私分享

「能成為他們的好友,是我的幸運和驕傲。」

提及漢聲兩位創辦人,李鴻源直接以「赤子之心、無私分享」八個字來形容。「一位是學軍事、政策的,一位是,他們有一顆赤子之心和敏銳的觀察力,心胸又寬大,所以能邀集各種不同的專業人士,大家一起捲起袖子認真工作。」他尤其推崇漢聲在70、80年代挖掘了吳李玉哥、洪通、陳達等素人藝術家,將台灣的鄉土人文美術保存下來。不但引起媒體跟進報導,後來更建制了「民間基因庫」。

「當時社會普遍認為,鄉下老先生、老太太,會剪紙、畫畫、彈琴,好像沒什麼了不起。」看到以月琴彈唱的陳達,李鴻源想起了小時候在泰山,每當舉辦廟會,許多乞丐彈著月琴聚集過來,這是他成長的記憶。他相信陳達從沒想過自己是藝術家,「透過漢聲的報導,大家才瞭解台灣民間文化更深層的底蘊,也才更認識自己、肯定民俗技藝的價值。」

「他們毫不功利。但凡有一點私心,在採訪過程將這些民間藝術收藏起來,今天都是無價之寶。」對於「只記錄,不收藏」的堅持,令李鴻源特別感動。

尊重文化與物種多樣性 人不是唯一的指標

「以前看漢聲只覺得好精采,認識之後體會到他們是有大愛的。」李鴻源認為,漢聲對於文化與公眾事務的關懷,從農業、到藝術人文,盡全力保存文化與物種的多樣性,這樣的精神與價值,對各行各業非常重要。

「以水利工程來說,治水前,要先瞭解一條河川的與人文,努力做到不淹水。」倘若心裡有「尊重物種多樣性」的意識,就會知道——人不是唯一的指標。把河川治好,卻大肆破壞水中魚、蟲、鳥的棲地,那是不合格的,必須在生態水利學下功夫。治水之外,要把棲地營造出來。

「漢聲並沒有任何一本書介紹治水,Linda和黃老師也不懂水利工程。但是漢聲過往所報導每一個點滴的累積,已在所有人腦海裡播下『尊重多樣性』的種子。」李鴻源說,這顆種子發芽後,人人都可舉一反三,從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元素,應用到每天的食衣住行和專業領域中。「要努力灌溉,讓自己的那一棵樹長大,分享、發揚光大。」

文字承載著靈魂的重量

從地方到中央擔任公職,漢聲的養分是否也影響他的某些決策?李鴻源認為,漢聲介紹民俗、民藝、廟會、農具店,對他這個年紀且在鄉下長大的人,再熟悉不過。但臺灣從農業社會走到今天號稱「半導體王國」,過程中,有太多不受重視的事物消失了,年輕一代也不瞭解,漢聲因緣際會為台灣保存記錄下來。

「瞭解這些事,對決策者有何影響?我在政府服務那麼久,只有一個心得,老百姓的吃飯問題沒解決,所有政策都是假的。」解決吃飯問題的同時,這些人還必須活得有尊嚴。李鴻源強調:「農人要活得像農人,如果所有人都要變成臺北人,少了多樣性,臺灣就完蛋了。」

黃永松在2000年爲了桃園聖蹟亭奔走,最後促成台積電的認養維護,保存了台灣最大的敬字亭。「在古代,任何寫過字的紙,都不可以隨意丟棄,因為文字是有靈魂的,必須集中焚燒,這是對文化的尊重。」就像漢聲的書一再重讀,會有不同體悟,以「文字有靈」為例,他現在的解讀是,身為一個讀書人,要有知識分子的良知與靈魂。「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假如所有知識分子都有這樣的良知,這世界還會有動亂嗎?」

前內政部長、水利專家李鴻源。圖/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

三種人必看 帶著一顆安靜的心來看展

七月,漢聲將在松菸舉辦展覽,「我建議所有人都來看,特別是三種人。」李鴻源說,一是正值中壯年的家長,帶著就學的小朋友一起來,一面自我教育,也讓孩子接觸深層的中華文化,若錯過了發芽時機,極度可惜。第三就是像他一樣退休或即將退休的人。「回味過去曾走過的路,思考我們從中得到了什麼?還可以做什麼?

他特別提醒,要帶著一個沉靜的心,慢慢品味,看一次不夠,兩、三次都可以,別走馬看花。「如果Linda、黃老師還在,可能會安排一個空間讓大家打坐。」恍然間,李鴻源彷彿又看見帶著金剛杵、迷你錄音機的Linda,和穿著招牌背心的黃永松,笑吟吟的身影。

取自社群「漢聲巷」貼文

● 本文由「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展覽授權琅琅悅讀刊登:赤子之心 文字有靈 漢聲為台灣保存了民間文化的多樣性——專訪李鴻源談《漢聲》,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
展覽日期|7月5日(六)至7月28日(一),7月7日(一)下午為專業人士預覽不對外開放。
售票資訊|免票參觀
展覽時間|週日至週四 10:00~19:00,週五至週六 10:00~20:00
展出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北向製菸工廠 一樓
主辦單位|漢聲文教基金會
指導單位|文化部

「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7月5日至7月28日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陪你一起重溫經典,展望未來。圖/漢聲文教基金會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展覽資訊 漢聲小百科 藝術家 文化 生態 歷史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聽見金句/給失智者選擇權,做他開心的事情。

嚴選9家大阪昭和喫茶店 一窺日式珈琲文化百年進化史

發現醜萌系動物天賦!《國家地理》雜誌2025年7月:不該被忽視的非明星物種

從圖書館出發認識地方!花蓮縣吉安鄉立圖書館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