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奕進/《人權路上》紀錄片臺德連線座談會側記

文|郭奕進(國家人權博物館組員)
人權館監製之紀錄片《人權路上》於2021年5月14日(五)晚上七點三十分,在白色恐怖景美念園區閱覽室舉辦臺德連線座談會,配合駐德國臺北代表處「臺灣民主周」系列活動,除邀請片中四位主角政治受難者蔡焜霖、蔡寬裕、張常美及陳欽生現身說法,亦由德國國際特赦組織、人權工作者Klaus Walter擔任主講人,進行這場跨海分享轉型正義現況的連線交流,駐德國臺北代表處大使謝志偉、德國史塔西檔案局局長Roland Jahn及聯邦處理東德獨裁政權基金會執行長Anna Kaminsky等亦以視訊連線方式參與。
紀錄片緣起
人權館從籌備以來,記錄並保存著政治受難前輩許多口述歷史珍貴的影像紀錄,2020年5月委請專業影像工作者拍攝、剪輯這些影像紀錄,呈現張常美、蔡焜霖、蔡寬裕、陳欽生等4位受難者前輩在白色恐怖歷史下的生命狀態,歷經轉型正義工作啟動後,有了轉換與昇華過程,從受害歷史中被動的客體轉變為重新詮釋歷史的主體,並肩負起人權教育實踐者的角色。
2021年5月初《人權路上》紀錄片製作完成,影片中呈現出四段逝去的青春歲月,在人權路上因愛重生,除保存這個世代與前輩們的集體記憶,也顯示人權之路,仍然還在路上。
人權館長期致力於人權教育的推廣,有一群政治受難者為了讓這段歷史不致消失無聲,不僅長期於綠島、景美兩園區擔任志工,親身為學子及國際參訪人員見證歷史,更參與2011年起每年皆於綠島舉辦的青年人權體驗營,年年重返當初受監禁之地,不畏風雨及傷痛,積極地投入現身說法。人權館推出紀錄片《人權之路》,即是以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蔡焜霖、蔡寬裕、張常美及陳欽生四位前輩為主要拍攝對象,呈現政治受難者從受害歷史的失語客體,轉變為詮釋臺灣集體歷史記憶、人權教育實踐者的主體角色,更可在影片中看出不少青年世代深受感動之餘,開始投身更多社會議題的參與。
國際連線交流
而本次首映特別配合駐德國臺北代表處「臺灣民主周」系列活動,安排線上連線放映、進行跨國討論交流,該活動以我國與德國於2019年12月簽署之「轉型正義共同合作意向書」為基礎,旨在結合駐地資源、「讓德國民眾瞭解臺灣民主發展歷程及文化多元樣貌」;人權館自成立以來,德國史塔西檔案局局長、國際人權組織德國分部之核心成員等均曾訪臺交流。此次映後亦邀請熟悉臺灣白色恐怖歷史背景的人權工作者Klaus Walter分享對於臺灣經驗的理解、並簡介德國轉型正義推動的背景,作為映照交流的依據參考。在全球疫情嚴峻之際的此刻,實屬難能可貴。
四段逝去的青春歲月,在人權路上因愛重生
關於人權路上的四位政治受難者前輩:
蔡焜霖前輩念茲在茲無辜犧牲的年輕朋友蔡炳紅,這個畢生的傷痛,成為他積極擔任人權志工的動力,更無私貢獻日文專業,將這段歷史分享給國際參訪者。
張常美前輩分享受刑人如何遭受嚴刑逼供,身心折磨的酷刑,以及難友傅如芝於槍決前脫下毛衣交代轉送給弟弟的故事。
蔡寬裕前輩除了積極參與導覽志工,為政治受難者的除罪與權益奔走,更長期致力推動促進轉型正義工作。
陳欽生為馬來西亞僑生,帶著夢想來臺就讀大學,卻捲入歷史浩劫,出獄後歷經磨難但不改其志,投入大部份的時間在推動人權教育。
人權路上,前路未盡
閉上雙眼想像一下,正值青春年華的你,被莫須有的罪名囚禁,人生原來追求的夢想化為泡影,你將如何回望這段被偷走的時光?又該如何重述自己的青春?「十九歲,正要開始人生美好的旅程,突然之間,我的希望、自由、讀書、工作,所有的一切,我要去追求愛的種種機會,全部被人剝奪,甚至生命都受到死亡的威脅……」蔡焜霖如是說。
《人權路上》紀錄片敘述張常美、蔡焜霖、蔡寬裕、陳欽生四位臺灣政治受難者,從被威權體制迫害的對象,轉變成人權實踐者的心路歷程。說故事並非易事,重述自身的痛苦更是難事,四位高齡前輩回到他們受難之地,分享五十到七十年前受難的經過。他們超越個人的磨難,為了推動轉型正義工作,也為了讓更多新世代的年輕人,去瞭解、承接那段被抹滅的歷史。
政治受難者隨時間流逝而凋零,同樣積極參與人權活動的陳深景、黃廣海、陳孟和、郭振純、陳新吉等無數前輩都逐漸離開我們,讓人不禁心急這段歷史的紀錄,以及轉型正義的進程。所幸有前輩們點燃的火炬,照亮各個領域青年的前路,有人投身白色恐怖研究;有人透過戲劇和藝術傳達白色恐怖的故事;有人年復一年於綠島籌辦青年人權體驗營,栽培更多人權種子—只願歷史不再重演,光明的火焰持續照耀人權路上。
線上收看完整版的《人權路上》:
※本文摘選自國家人權博物館半年刊《向光》第5期〈人權館《人權路上》紀錄片臺德連線座談會〉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