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說書】#25 你所有的怪癖,都是內心欲望的投射?

(圖/翻攝自Youtube帳號「寶瓶文化」)
(圖/翻攝自Youtube帳號「寶瓶文化」)

主講人:社長兼總編輯)、林歆婕(寶瓶文化營銷部主任)

播出日期:2021年2月24日

推薦好書:《怪癖心理學》

文/寶瓶文化

歷史上的天才,都有著鮮為人知的怪癖

書名:《怪癖心理學》
作者:岡田尊司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時間:2021年2月5日

●榮格童年逃學,自陳有「雙重人格」;

●三島由紀夫有著致命性的「完美主義」,自殺前還交了最後一篇稿;

●甘地節食禁欲,是出於罪惡感、近乎「強迫症」的潔癖;

●尼采、叔本華、海明威、王爾德,皆因母親的掌控欲引發身心問題……


一切怪癖、潛伏於日常的異常行為,

都是內心欲望的投射,起因於得不到愛的孤獨感。


●完美主義者經常強迫性地追求某個事物,容易陷入嗜癖行為,例如工作狂、酒精成癮、暴食症,無法停止自虐或虐待別人。

●家暴的目的是在給對方帶來痛苦,同時體會支配的快感。

●從小被施以暴力的人反而容易沉溺於破壞性的行為,因為過去只有被傷害的經歷,而沒有被愛護和受人尊重的記憶。

●為什麼有些人,一再因偷窺少女的裙底而被抓?為什麼明星因吸食非法藥物、而被逮捕?為什麼母親會將自己的親生骨肉虐待至死?

(圖/翻攝自Youtube帳號「寶瓶文化」)

完美主義、控制欲、潔癖、強迫症、囤物癖、暴露狂……有些怪癖能讓一個人走上成功的道路,但也可能反成傷害自己的利器。即便是身心健全的人,也會在某一瞬受到「異常心理」的影響,而做出常人無法理解的舉動。

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暢銷作家岡田尊司舉出大量名人案例,分析日常裡無所不在的異常行為,帶領讀者認識其背後的心理機制,了解生而為人的基本欲望,藉此自我覺察、釋放執念。

本集完整版影片:

本文為寶瓶出版社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閱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寶瓶文化 朱亞君 毒品 閱讀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追憶琦君 《琦君傳》作者宇文正:從琦君的書進入成長歲月是一件幸福的事

「文物檢測與修復在故宮」特展:瓷器的修復與重修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館長 馬湘萍:讓圖書館成為全國人民心中的閱讀地標

蔣勳/美的感知來自日常,以聲領你入心的體悟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