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臺文館研究能量噴發 臺灣文學更在地、更國際

臺文館推出《歌仔冊小事典》、《半世生涯筆一枝:王鵬程詩文史料選集》、《文明利器周天下:臺灣漢詩讀本》、《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等精彩出版品。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文館推出《歌仔冊小事典》、《半世生涯筆一枝:王鵬程詩文史料選集》、《文明利器周天下:臺灣漢詩讀本》、《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等精彩出版品。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國立臺灣館2023年研究能量噴發,開啟臺灣文學研究成果的多重宇宙。臺文館研究組秉持「追溯過去,展望未來」的立場,持續拾掇、整理、提供文學史料,並以此為核心概念開展多項子計畫。在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飛越文學天際線」、「智慧升級示範計畫」的支持下,臺文館得以在與世界局勢的變化中,研究成果除求量變外,更求質變,將研究成果加以轉譯、開發及多元呈現。

史料整理、文物徵集及出版運用是研究組的核心,今年臺文館陸續推出《半世生涯筆一枝:王鵬程詩文史料選集》、《林摶秋全集》,亦獲文化部「臺灣文學能量再生中長程個案計畫」支持,出版《歌仔冊小事典》、《文明利器周天下:臺灣漢詩讀本》。繼往更要開來,《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套書,讓新生代作家重新演繹日語世代作家作品,時隔百年的跨世代作家相互對話,吸睛指數破表。為推動文物活化,也邀請駐館研究員駐館,提調檢閱文物並辦理系列活動,打造開放式的臺灣文學研究基地。圖書室則展出以作家文物、書籍為中心的「走進現場」主題,今年以謝里法、李潼及本館作家主題平台為題,展現作家創作史與數位人文成果。

與此同時,面臨數位浪潮襲來,臺文館以多年積累推出數位遊戲、虛擬博物館、資料庫等,讓臺灣文學躍上浪尖。今年數位遊戲「大冒險」改編自李潼《少年噶瑪蘭》,透過體感互動認識噶瑪蘭族的歷史;「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推出集章任務,上網也能逛博物館;「文學好臺誌」呈現區域與主題文學的數位人文研究現況;「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收存系統」收錄38位《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作家,未來將持續擴增;「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整合文學資料庫,提供使用者單一檢索介面,滿足一站式資源探索,奠定文學研究基礎。

數位之外,臺文館與各地串聯,讓文學遍地開花。世界閱讀日推出宜蘭作家李榮春、李潼走讀,探查頭城老作家消失之謎,重訪草嶺古道的少年足跡,體驗流流社部落文化,並加開手語場次,推廣文化平權。同時大館帶小館,同慶鍾理和紀念館40週年、高雄文學館20週年,共同擘劃臺灣文學的下一個十年。今年亦與具30年歷史的山海文化雜誌社合辦原住民族文學經典論壇,廣邀原住民作家學者,展開跨世代對話。

從線上到實體,臺灣文學俯拾即是,從島內到海外,臺灣文學飛越天際線,今年外譯成果斐然,出版《臺灣的滋味》、《文青養成指南》波蘭譯本,並於法國、立陶宛、波蘭、英國等地辦理翻譯工作坊與展演活動,讓臺灣文學走向世界。此外,臺文館辦理翻譯論壇,邀請捷克、法國、瑞典與臺灣等多國作家與譯者,針對臺灣文學與世界思潮交流討論;也邀請國際譯者駐館,增進譯者對臺灣的認識,翻譯作品時也能更貼近土地。而「臺灣文學外譯房」網站統整臺文外譯大小事,提供書目、地圖、譯者等資訊,讓文學跨越語言與地域的疆界。

追溯過去,展望未來,從研究到出版,從華文到外文,2023年持續蓄積研究能量,並獲得文化部「臺灣文學能量再生中長程個案計畫」、「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等鼎力支持,期望透過研究成果的轉譯與開發,推動文化近用,保障文化多元,發揚文學博物館功能,更觸發臺灣文學研究動能,讓文學的經脈深入土地,從而迎向世界,讓我們的生活所聽、所見、所感皆是文學。

世界閱讀日推出宜蘭作家李榮春、李潼走讀,探查頭城老作家消失之謎,重訪草嶺古道的少年足跡。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文館與今年邁入三十週年的山海文化雜誌社合辦原住民族文學經典論壇,廣邀原住民族作家學者,展開跨世代對話。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駐館研究員劉子平駐館期間辦理版畫工作坊。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國立臺灣文學館 文學 博物館 書展 創作 人工智慧 噶瑪蘭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臺博館「形色質美」漢寶德逝世十週年建築紀念展 即日起美好開展!

臺史博推出「小樹市集」200組親子二手攤、餐飲與換書活動周末登場

故宮與蒙古博格達汗博物館續簽姊妹館 深化臺蒙文化交流機會

攝影、插畫、閱讀共構一體!2024 Openbook好書獎再攜手金獎設計團隊「白輻射影像」合作製作吸睛主視覺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