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考古發現 華南地區人類6,000年前就開始吃蛇

大陸研究人員發現,在左江流域貝丘遺址哺乳動物骨骼表面,有切割、敲砸、燒灼、制骨、齒痕等的人工痕跡。(取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官網)
大陸研究人員發現,在左江流域貝丘遺址哺乳動物骨骼表面,有切割、敲砸、燒灼、制骨、齒痕等的人工痕跡。(取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官網)

據新華社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廣西保護與研究所公布了在廣西左江流域開展發掘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在左江流域發現大型史前蛇類遺存,其中最大的一枚脊椎骨所代表的個體,超過《中國動物志》記載的大陸國內最大記錄。研究結果還提示,華南地區人類獵食蛇類的歷史可上溯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據研究團隊介紹,在距今約6,000年的寶劍山遺址和大灣遺址中,出土了較多的蛇類骨骼材料,包括一塊中段蟒蛇類齒骨和大量的蛇類脊椎骨。通過與東亞地區現生蛇類骨骼標本的形態學對比,鑒定出三種蛇類:緬甸蟒、眼鏡王蛇和百花錦蛇,均為典型的東洋界物種。上述蛇類至今仍分布在廣西境內。

結果顯示,其中最大的一枚緬甸蟒中段脊椎骨所代表的個體,全長至少4.58公尺,超過《中國動物志》記載的大陸國內最大記錄(全長3.56公尺)。

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清平介紹,這些蛇骨表面大多存在一些疑似的燒灼痕,在與其共同堆積的哺乳動物遺存骨骼中,普遍存在人工切割或敲砸的痕跡。大型蛇骨很有可能是人類獵食後的殘留,且不排除此地的史前人類用燒烤的方式加工肉食的可能。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期刊《歷史生物學》發表。

報導稱,左江發源於越南北部,是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也是廣西西南部的主要河流。左江流域地處南亞熱帶,動植物資源豐富,地貌複雜多樣,更有貝丘、等獨特的古代文化遺存。其中,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已成為中國第49處。2013年至2015年,為配合崇左花山岩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楊清平團隊在左江流域開展發掘研究。

圖為目前仍存在於廣東等華南地區的緬甸蟒。(取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官網)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考古 文物 世界文化遺產 岩畫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攝影、插畫、閱讀共構一體!2024 Openbook好書獎再攜手金獎設計團隊「白輻射影像」合作製作吸睛主視覺

閩東語音樂劇《相約十五暝》 12/6-8高雄、台中展現馬祖戰地人文故事

2024金馬影展《虎毒不》奪奈派克獎!一同回顧歷屆金馬獎香港電影新力量

高雄哈瑪星鐵道園區「鐵道音樂市集」15家創意鐵道便當限量嘗鮮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