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校組建築聯盟進軍威尼斯 台灣常民智慧變成建築語言

由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的「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將代表台灣參加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圖為展中打造台灣常見的棚屋,農民在棚屋中放置收音機、冰箱、電風扇、延長線,甚至在鷹架上掛上祈求風調雨順和豐收的紅條。記者陳宛茜/攝影
由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的「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將代表台灣參加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圖為展中打造台灣常見的棚屋,農民在棚屋中放置收音機、冰箱、電風扇、延長線,甚至在鷹架上掛上祈求風調雨順和豐收的紅條。記者陳宛茜/攝影

台灣的鐵皮屋常被視為混亂的象徵。然而透過東海等五所大學系所學生的田野調查,發現鐵皮屋頂因可吸收熱量,被山區農民當成曬蔬菜的空間,成為生產系統的一環。台灣養殖場、茶園田間常見的網屋,看似簡陋的設計卻能提供遮陽、休閒娛樂等多重功能,台中新社農民甚至用網屋防止巨峰葡萄遭鳥兒啄食。「我們希望把常民智慧變成台灣的建築語彙。」由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曾瑋帶領的跨校建築團隊,花一年時間田野調查台灣建築,成果將在5月舉行的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中展出。

由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的「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將代表台灣參加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5月20日至11月26日於義大利威尼斯台灣館(普里奇歐尼宮)展出。策展團隊透過在台灣不同高度與緯度的農業地景調查,呈現人們為馴服環境帶來的多元建築風貌。

國美館館長廖仁義指出,歷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都以建築師為主題,此次則是首次以「教學聯盟」共同參與的方式,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師生共同完成展覽,同時也邀請國內知名建築學院:成功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中原大學的建築學系學生參與。他認為,此次台灣館的展示方式,不僅具文化展示的意義,也有建築傳承的教育意義。

曾瑋表示,台灣橫跨六個氣候生態區,面對多變的地理與氣候環境,台灣建築發展出柔軟、即時反應的特性。但台灣建築教育往往套用西方系統與觀念,長期忽略台灣建築本身的特色,甚至將台灣建築汙名化。此次帶五校建築系所學生進行廣泛、全面性的田野調查,希望透過大量田調重新定義台灣建築,並從台灣的教育開始扎根。

台灣最常見的乳牛品種來自,但乳牛需要適當的陽光照射才能保持健康。策展團隊田調時發現,高緯度乳牛品種的眼睛無法適應台灣的陽光,台灣牧場廣泛使用聚碳酸酯波紋板,減少進入牛欄的陽光量,創造更友善的養牛空間。鄉村常見、設有腳踏輪的棚屋,擁有輕鋼框架和波紋板的可移動結構。農民在棚屋中放置收音機、冰箱、電風扇、延長線,甚至在鷹架掛上祈求風調雨順和豐收的紅條,宛如另一個家。這些台灣典型建築中蘊藏的常民智慧,如果沒有經過調查和整理,無法進入台灣的建築教育之中。

策展團隊在田野調查中發現,無論是嘉義外海的蚵棚、嘉南平原上的溫室或是梨山的茶園,都可以說是人類指認、理解並適應自然作用的節氣與時序後,進一步加以「改裝」的構築性回應。策展團隊因此提出「協調者」、「二元性」、「義肢」、「內在性」、「中介」、「濾器」六大關鍵字,定義這些發生在台灣山海之間人們如何與自然衝突、妥協進而共榮的事物,提煉出面對台灣建築未來發展的可能方法。

台灣館所在的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前身是古老監獄的特色建築。台灣館策展團隊依據建築空間架構區分為四個展區,分別為:「地景文件」、「擴閾空間」、「影片投影」、「設計提案」。四個區域由展場內的主要垂直牆面和一道粗黑線來區分邊界,再由跨越空間的大桌子構成的水平面整合為一。展場也將結合聲音和紀錄影像,使用台灣環境音採集與新編音樂,以及策展紀錄影像,邀觀者打開各種感官,感受台灣真實時空的流動感。

由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的「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將代表台灣參加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記者陳宛茜/攝影
由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五校共同參與的「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將代表台灣參加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記者陳宛茜/攝影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建築 威尼斯 國立臺灣美術館 荷蘭 古蹟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台灣人氣漫畫變身音樂劇 《神明便利商店》IP助攻劇場票房

廢棄物變身藝術品! 8組淡古藝術家駐村成果免費參觀至2/12

桃美館舞墨慶蛇年!「第19屆桃園全國春聯書法比賽」揭曉得獎名單

松菸破980萬入園佳績引關注! 新年推「大過蛇年」活動,園區限定佈置、紀念品搶先迎客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