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館30週年壓軸展!《潮壤相接》探尋人與環境的共生關係

編輯組圖,圖片由高美館提供。
編輯組圖,圖片由高美館提供。

新展覽《潮壤相接》即日起至2025年4月20日於104、105展覽室正式登場,立基於多年來對「大南方」視野與「」流動觀點的關懷,高美館策劃邀請10組來自臺灣、澳門、新加坡及義大利的一同聚焦於水域與陸地邊界的持續變動,從自然資源所有權引發包括水土破壞、族群衝突、文化傳承與環境保護等議題,邀請觀眾一同探尋人與環境之間包容治癒與共生的生命態度。

高美館《潮壤相接》展場一隅。圖片/高美館 提供

高美館代理館長林羿妏表示,高美館多年來持續關注大南方多元史觀議題,也延續2021 年《泛.南.島藝術祭》的精神,特別在30週年的年底壓軸帶來《潮壤相接》展覽。展題代表水域和陸地交界,也隱喻人與環境之間持續變動的生存空間邊界。在全球氣候因人類經濟活動而劇烈變動的當下時刻,這個展覽格外具有時代意義,因為它不只是一次藝術展覽,更是提出疑問與表達關懷的平台,帶領觀眾重新審視土地與海洋的變動邊界,並思考如何以藝術來尋求治癒、對話或反省。感謝海洋委員會與文化部的支持,讓這個對話平台得以實現,期待這次展覽能引發社會大眾更深層的思考。

策展人謝宇婷與徐柏涵指出,本展以「誰擁有土地與水?」這個問題為起點,透過「共生與療癒」、「量測、觀察與紀錄」及「多重敘事」等視角,讓觀眾在身處作品之間時,萌生對於土地與海洋的渴望、對於生態的敬重,以及對於環境資源如何被使用與擁有的提問。這次展出林介文、多木子、葉海地、拉飛.邵馬、邱雅茹、羅晟文、許淑真、盧建銘、趙仁輝、蔡國傑及許家維等藝術家作品,包括多件全新委託創作在高雄首度亮相。

藝術家林介文延續從「裹山計畫」對土地、河川與海洋的思考,呈現從紅葉部落沿著秀姑巒溪流域往下,直至進入大港口出海的流動,推出大型編織作品〈織山〉〈織河〉。義大利導演多木子(Tommaso Muzzi)的紀錄片《裹山》以礦工的視角呈現歷史與大環境變遷下的部落真實面貌,並記錄林介文發起的「共織」行動,展現織布活動與織者所在場域之間的關聯。葉海地畫作描繪臺灣阿美族與達悟族女性長者,新作〈海女的抽屜〉呈現她學習部落女性傳統及親自從潮間帶採集的物件。高雄那瑪夏布農族藝術家邱雅茹八八風災後返鄉創作,從事植物採集、纖維裝置等創作,帶來全新的纖維裝置〈返〉,以巒大蕨象徵生命的復甦展現布農族社群在困境中的韌性與生命力。

高美館《潮壤相接》展場一隅。圖片/高美館 提供

高美館《潮壤相接》展場一隅。圖片/高美館 提供

高美館《潮壤相接》展場一隅。圖片/高美館 提供

藝術家蔡國傑展出新作〈航道〉,他拾取違法養殖蚵田產生的浮球安裝GPS定位系統,再從金門北岸投放於海中,以這些浮球標示出海域的邊界空缺。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新加坡國家館代表藝術家趙仁輝帶來《聖誕島》系列中新發掘的歷史檔案以及影像,作品〈聖誕島,自然而然〉,假想了將人類從聖誕島全面撤離的計畫,由虛構的「批判性動物學家學會」決議通過,建構出人類消失後的島嶼樣貌,反思人類對於生態的介入。藝術家許家維則首度於高雄展出2023年泰國雙年展VR新作〈一位來自金三角的演員〉,以說唱的方式描述金三角地區歷史變遷,從古老的罌粟花傳說、泰北邊境毒品議題、寮國賭場,到現今後疫情時代的數位經濟。

近年各國天災頻傳,生態環境逐漸變得更加脆弱,是全體人類面對的迫切議題。《潮壤相接》展覽作品不僅叩問「擁有」是否是人類對土地與水唯一的關係方式,更透過一系列電影放映及講座等活動,邀請觀眾成為行走、體驗、反思的參與者。更多活動資訊,請至高美館網站、臉書專頁及Instagram查詢。

《潮壤相接》

展覽期間:2024年12月14日(六)-2025年4月20日(日),週一休館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04、105展覽室

展覽主視覺,翻拍自高雄市立美術館官網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高雄市立美術館 海洋 展覽資訊 高美館 環保 藝術家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布農文化、AI、山林聲像!國美館「阿爾法聲林」打造科技夢境

走入歷史現場!北美館「托瑪斯.德曼 30年回顧展」世界巡迴 70件攝影、雕塑作品首次來台

文資局特展「藝百家100+」以動漫影音紀錄22種台灣傳統技藝

國美館「蛇年年畫特展」邀書法名家揮毫開幕!彙整春節系列活動與必看畫作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