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博館「現代之眼:張肇康建築展」回顧影響臺灣現代建築思潮與歷史

文化部一樓藝廊即日起推出「現代之眼:張肇康建築展」,聚焦華人近代建築史上最具傳奇性的建築師張肇康先生設計作品。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文化部一樓藝廊即日起推出「現代之眼:張肇康建築展」,聚焦華人近代建築史上最具傳奇性的建築師張肇康先生設計作品。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簡稱:臺博館)即日起至113年3月1日,於一樓藝廊推出「現代之眼:張肇康展」,聚焦華人近代建築史上最具傳奇性、也是第一代接受包浩斯現代建築教育的建築師張肇康先生設計作品,包含珍貴的作品照片、建築圖說、建築部件及精美模型等,探討臺灣現代建築的嘗試與落實,也回顧現代建築思潮如何影響臺灣的現代化。

今(25)日舉行展覽開幕式,文化部文化資源司司長林宏義,國立臺灣博物館副館長黃秀、策展人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秘書長徐明松、建築師張哲夫、蔡元良、陳良全、王中胤等多位貴賓出席與會。

文化部文資司司長林宏義首先感謝鼎力推動張肇康建築展的策展團隊,將張建築師師承脈絡及學貫中西的建築成果充分呈現,引領國人認識並理解臺灣現代建築的演變及文化特色。同時宣告臺博館現正與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密切合作,策劃一系列建築相關展覽,主動地向社會大眾展示臺灣建築的書圖文物以及建築知識。

臺博館副館長黃秀表示,臺博館現正執行二次戰後臺灣經典建築圖說的徵集工作,一方面作為籌建中的建築中心資源,一方面也希望將珍貴的建築書圖逐步提供給大眾多方應用。從目前永續發展目標(SDGs)來看,可預期全球正要發展一個新的建築美學,希望今日的努力,可以為華人界建築史建構出發展的軌跡,讓現在跟將來的歷史和環境上產生相互連結。

建築師張哲夫及蔡元良現場分享張肇康的生平、經典作品、當代建築的觀點及發展,回應張肇康主張:在現代回顧過往,要以「現代之眼」來詮釋,以新的、當下的眼光來看待並紀錄傳統,從而建立嶄新的觀點與前瞻的視野。

策展人徐明松表示,建築是整合型空間藝術,兼具建築設計與建築工程技術多面向學科整合,有其獨特的鑑賞視角。本次展覽精選張肇康1950至1980年代的14件建築設計作品,搭配珍貴的老照片與現況照、建築圖說,並向東海大學借展一批大小陶管、金錢磚等建築部件;更展出精美建築模型8座,包括東海大學理學院、舊圖書館、體育館、學生活動中心倒傘計劃案、台大農業陳列館、香港太平行、臺北嘉新大樓、香港陳樹渠紀念中學等。期待以「現代之眼」回顧傳統而前衛創新、歷久彌新的張肇康建築。

1922年出生的張肇康,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建築系,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研究所,受教於建築大師葛羅培(Walter Gropius),1954年起在華人建築家貝聿銘的邀請下,和陳其寬一起參與東海大學校園規劃和建築設計,張肇康擅長建築構造與細部設計,作品包括東大附小、理學院、舊圖書館、體育館、部分男女生宿舍等,融合了現代建築、地方民居、華人園林等不同的建築風格,對東海大學校園形塑有著巨大的貢獻,而東海大學校園在臺灣現代建築發展過程中,已具有難以取代的重要地位,現已登錄為文化景觀。1960至1980年代,張肇康也陸續在臺北、香港、紐約等地都留下了重要的作品,並於1987年與布雷澤共同出版《中國:建築之道》(China: Tao in Architecture)。

「現代之眼:張肇康建築展」

時間|112.9.25(一)~113.3.1(五) (例假日休館)

地點|文化部一樓藝廊(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中央聯合辦公大樓南棟一樓)

「現代之眼:張肇康建築展」東海時期展區。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現代之眼:張肇康建築展」後東海時期展區。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文化部一樓藝廊「現代之眼:張肇康建築展」今日開幕,左起:建築師蔡元良、策展人徐明松、文化部文資司司長林宏義、臺博館副館長黃秀、建築師張哲夫、陳良全、王中胤等人出席開幕典禮。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張肇康建築作品-東海大學學生中心倒傘計畫案模型。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張肇康建築作品-香港陳樹渠紀念中學模型。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9月25日開場節目「貓築起藝術」以現代舞融入張肇康建築特色。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國立臺灣博物館 建築 文化部 現代舞 展覽資訊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中台世界博物館特展大年初三登場!揭密佛教藝術中「神奇寶貝」的智慧密碼

故宮南院特展「群生藝相」26組件書畫精品解碼寓意與奧秘

2025台北國際書展/盤點12大必看特點:首創主題書牆、AI與真人作家協作辦展引期待

古代版「新春貼圖」?故宮北院推4大書畫展 國寶細緻傳情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