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女擁有經濟自主權?多用來填補婚姻、孝親、手足財務需求

在台灣社會中,長女常常承受各種期待,對上要體諒爸爸媽媽工作的辛苦,所以要幫忙維持家中的整潔;對下要照顧弟弟妹妹、最好成為弟弟妹妹的榜樣。同樣是子女,長女總是要出類拔萃,又能體恤父母,還要操持家業。
本書作者是一位長女,她的母親也是,她發現兩人有著相同的勞碌命,不管在家裡與職場,常常必須擔負重任,但遺產分配或升遷這些好處,卻常常沒她們的份。為了探究「長女」如何養成,又有什麼樣的處境,作者透過觀察與採訪,紀錄了十幾位長女的生命故事,涵蓋不同世代與階級。(編按)
●本文摘選自游擊文化出版之《長女病:我們不是天生愛扛責任,台灣跨世代女兒的故事》。👉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文/張慧慈(小花媽)
長女的社會性意義
長女,作為家中第一個出生的女性,有其特殊意義。
即使是重男輕女的家庭,也不一定所有女性都被賦予照顧家庭、分擔父母壓力(甚至是情緒壓力)的責任。這樣的角色,幾乎落在長女身上。這樣的情形,也多半發生在農工階級。
傳統農業社會需要大量勞動力進行農作,在這樣的背景下,男性相對女性是更重要的勞動力,農村的女性多半在家中照顧家庭。雖然女性在農作中也扮演了補充勞動力的角色,像是插秧、種植蔬菜、養雞鴨等工作,但農作還是以男性為主,其他附加的農忙工作,雖然有其必要性,但比較不被賦予重要的地位。
進入工業社會後,男性的工作多半為體力勞動的重工業,而進入工廠的女性,則多為紡織、組裝等輕工業。農工家庭中,會將排序較前的女性放入勞動市場,賺取更多家庭所得,原有的農忙家務,則由家中其他女性接手。
那些進入工廠的長女,她們的所得多半回饋給家庭,不只用來拉拔家中男性,更應該說是拉拔家中所有孩子,讓他們得以接受比較好的教育。而當家中經濟負擔告一段落時,長女通常因為學經歷不高,在工作、婚配上擁有較少的選擇,容易複製原有的家庭狀態。
這些出身藍領家庭的長女,透過成長經驗形塑的自我認同,是以貢獻家族利益為優先。在這樣的教育下,無論已婚或未婚,也不論教育程度高低,她們都會想方設法援助家庭,使弟妹過上更好的日子。
藍領家庭的長女多半比其他手足的教育程度低,她們很早就出社會工作。很多討論都強調,女性在取得經濟自主權後,能夠捍衛自身權益,但在重男輕女的父權體制陰影下,這些女性的經濟能力,多數只用來補充家族在經濟上的不足。學者龔(Lydia Kung)在台灣從事田野調查的結果顯示:「離家工作未必帶給單身女工獨立與自主,她們仍然面對婚姻、孝親的壓力,薪資多用來滿足父母、兄弟的財務需求。」
出嫁的女兒必須兩面討好
長女的特殊境遇也是父權社會的產物。工人階級研究顯示,孩子經常作為家中財產的展現。傳統家庭中,女性在未出嫁前的功能是照顧弟妹、料理家務、出外賺取收入補貼家裡,然後出嫁。因此,能不能嫁出去,成為一種價值評斷。在我接觸到的經驗中,很多長女早早投入勞力密集為主的工作,環境多為女性,鮮少有男性成員,因此相較於家中其他順位的女性,長女多半較難透過自由戀愛找到對象,她們沒有環境,也沒有時間。
胡幼慧在《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研究中指出,傳統中國家庭中,父母與女兒的關係既暫時又微弱,出嫁的女兒已是「別人的」。類似的觀察,也可從白居易的詩作中讀到:「拜別高堂日欲斜,紅巾拭淚貴新花。徒來生處卻為客,今日隨夫始是家。」詩中描述女性出嫁後,她在原生家庭的角色就從家中的女兒變成嫁出去的客人,以後丈夫的家才是她的家。
由於出嫁的女兒在娘家只是客居狀態,導致女性必須兩面討好,討好夫家讓自己能夠安身立命,也要持續討好娘家給自己一個「後頭厝」,如此才不會被看不起,也向夫家彰顯自己還是有後盾的。
隨著台灣社會的發展,女性的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也動搖了傳統家庭的想法與做法。蔡沛婕在〈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研究中,分析了台灣女性地位及職責的改變,並引用研究發現,台灣都市內中等以上教育程度之職業婦女,「不論婚前或婚後,往往都竭盡所能將所得拿來幫助家庭生計、幫助兄弟姊妹升學甚而資助兄弟創業」。這也印證了縱使女性擁有經濟能力,或是已經脫離原生家庭,很多女性還是會在經濟上挹注原生家庭,或是在原生家庭需要時伸出援手,來為自己鋪一條後路。希望自己若在夫家遭受不合理待遇,甚至要商議離婚時,娘家的人可以相挺,或可把娘家當作退路。這樣挹注原生家庭的方式,就像買個護身符一樣,但並不能真正獲得保障。我觀察到更多的是,若長女不提供協助,反而會招致原生家庭的怨懟與漠視。
援助原生家庭,就像買個護身符
我印象非常深刻,我的姑姑們很早就結婚了。婚後,她們常常邀請其他兄弟姊妹的孩子一起去玩,逢年過節的禮品也從不缺席;就連阿公生病時,她們也會抽空來幫忙照顧。阿公過世後,留下了一筆包含田產、房產以及存款的遺產。照道理說,所有小孩皆有繼承權,阿公也未留下遺囑說只留給我父親。然而,在討論遺產歸屬時,原本緊密相連的爸爸與姑姑們,分別站在桌子的兩側,而爸爸只說:
「我是家中的男生,阿爸留下來的遺產,按照往例應該都是我的。法律是法律的規定,在我們鄉下,就是沒有女生回來分家產這條法律。如果你們想要像讀書讀到頭殼壞掉的孩子說的一樣,覺得女生也有權力分家產,我也會分,但是你們也要知道,分了,以後就沒有娘家了。看你們怎麼決定。」
接著,爸爸跟叔公們坐下來,而從來都有話直說、維護自己利益的小姑姑,在那一刻,也在大姑姑的眼神暗示下,喃喃自語地說了一段話,然後就沒有了,沒有要分家產,也沒有要爭取權益,因為對她們來說,有娘家,比什麼都重要。而我們這群孩子在學校受到的進步教育,回到原生家庭裡,成了讀書讀到頭腦壞掉的象徵。因為我們跟傳統社會的想法有出入,縱使法律保障女兒的權益,也不見容於傳統社會。
●本文摘選自游擊文化出版之《長女病:我們不是天生愛扛責任,台灣跨世代女兒的故事》。👉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 新手注意!2025大甲媽祖遶境4/4起駕,進香禮俗一次看
📰 百萬人朝聖保平安!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列世界三大宗教盛事
📰 準確預測311地震!《我所看見的未來》2025年7月大災難預言引關注
📰 巴菲特晉身全球第六富豪!關稅風暴之際展望波克夏前景發展
📰 撼動國際經濟!川普高關稅政策是談判籌碼,還是引爆貿易戰的導火線?
📰 公平貿易 vs. 自由選擇:貿易逆差有損美國利益嗎?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