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山人/從爸爸肩上畢業的孩子

從爸爸肩上畢業的孩子。圖/陳完玲
從爸爸肩上畢業的孩子。圖/陳完玲

陪伴是家長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但科技卻可能使珍貴的共處時光大幅變質。我曾在餐廳見到這樣的家庭客人無數次:用餐到某個地步,全員都緊盯著自己的手機,像是某種神秘教派的聚會。

迷上登山數年,百岳完成一半後,我終於迎來了登山前輩口中的終極障礙:生兒育女。家庭生活有其局限,我不能像往常一般遁入群山數日,有時難免悶悶不樂。此時,我在追蹤的國外粉專上看到一張照片:外國人一家四口走在曠野的步道上,一位幼子走著,另一位卻是坐在爸爸的背包裡。

其實「戶外即生活」的態度在西方國家相當普遍,家長們本身喜歡戶外活動,自然會想辦法帶自己的孩子去,即便嬰兒也不例外。這給我了相當大的啟發,如果我可以結合登山與育兒,豈不是一石二鳥?話雖如此,等到第一次背著兒子上山(使用專門的嬰兒背架),也是他近十一個月大的時候了。

老實說心裡不免緊張,除了設想攜子登山可能遇到的各種狀況,最大顧慮還是小孩的反應。他會喜歡嗎?還是討厭呢?好在當我們漸入山林懷抱,憂慮也隨之煙消雲散:兒子的眼睛瞪得大大地東張西望,對周遭的一切事物都充滿著興趣呢!我會撿樹枝和樹葉給他把玩,帶他辨認花草樹木、聆聽蟲鳴鳥叫、向來往山友打招呼,他看起來很快樂,我則因為他的快樂而喜悅。

偶爾我會放他下來活動筋骨,在監控下任他探索環境(只要別把太可怕的東西塞嘴裡就好)。有時不小心跌倒,我會讓他自己爬起來;若是撞到喊痛,我會教導他如何規避危險,讓自己不容易受傷,畢竟爸媽也不會一輩子隨侍左右。

沒幾個月,兒子已經從咿呀指點的嬰兒,成為樂於發表意見的幼童。步道不停往前延伸,山林景物慢慢推移,我們大部分時候只有一息相隔的距離。他會自顧自地唱起洗腦的童歌,指著某物詢問「這是什麼哩?」、「那是什麼呢?」,或是頭垂一邊睡得人事不知。山的世界充滿各式各樣無法預期的事物,遠比公園、遊樂場或百貨公司更能滿足孩子無窮盡的好奇心。

終於,三歲左右之際,我開始讓他用自己的雙腳走步道,可說是從我的肩膀上畢業了。雖說我倆不再緊貼彼此,但就像森林的循環一樣,小樹需要空間和陽光才能茁壯。望著幼子在我的鼓勵下攀爬樹根上行、壓低重心找安全的落腳點、邊吆喝邊走上陡峭的台階,我忍不住為他感到驕傲。

這份由我締造的山緣,不知道又能延續多久?至少目前看來,當我提起「周末要不要跟爸爸去爬山?」他總是大聲回答:「要!」

我想,我應該能陪伴他走更多更多的路。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為父心情 親子互動 登山 登山步道 育兒生活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那晚的月光‧插畫展】太陽臉/存在

劉雲英/誰治癒了我?

粼粼珍妮/另一個維度

心寧/巧言迷思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