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孟柔/我們讓冰箱白死了嗎?

我們讓冰箱白死了嗎?圖/雪人
我們讓冰箱白死了嗎?圖/雪人

那本該是一次成功的野放

2023年,出現一隻影響很多人的白鼻心——冰箱。

冰箱於2023年2月20日,在台大校園內被民眾發現,當時牠還未斷奶,由台中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接手照顧,從不到1公斤長到2.6公斤後,交由研究團隊帶回台大校園──也就是冰箱原本的棲息地──進行野放。

當時研究團隊採用「軟野放」的方式,為冰箱配戴發報器項圈,並展開一連串攀爬、躲避、覓食等訓練。冰箱以優秀的表現畢業,研究團隊也讓牠自由選擇離開的時機。野放後,透過無線電追蹤發現,冰箱在校園內找到可食用的野果,白天則藏身於隱蔽處,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野放。

然而,一如往常的早晨,研究團隊透過無線電定位冰箱,訊號顯示的位置卻圍繞著三隻狗。靠近一看,竟是冰箱破碎的屍體——無神的眼睛、被犬隻撕開的腸道與血肉模糊的身軀。一隻不到三公斤大的白鼻心,就這樣被三隻稱為「地獄三頭犬」的遊蕩犬攻擊致死。

冰箱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根據全台野生動物救傷中心統計,被犬隻攻擊最多的野生動物是山羌與穿山甲,但不是因為犬隻只攻擊這兩個物種,而是牠們的體型與行動模式,使牠們在受攻擊後還有機會被人發現並送醫。

以山羌為例,牠們奔跑的能力有機會讓部分犬隻放棄追擊。可是在放棄之前,那些由犬隻造成的咬傷與抓傷,往往已經足以致命。犬咬傷的特性是外傷表面小,內傷嚴重。即便外觀只有些微齒痕,打開皮膚後常見大範圍皮下出血、肌肉撕裂、內臟脫出等,最後多數死於急性腎衰竭。以我任職的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為例,山羌遭犬攻擊的死亡率超過八成,幾乎無法挽回。

穿山甲雖有鱗片保護,可無法快速逃跑,只能蜷縮原地,任犬啃咬。當犬隻覺得無聊自行離去,便留下尾巴被咬掉大半的穿山甲。傷勢或許不像山羌那麼嚴重,但尾巴對穿山甲而言至關重要——不僅影響步態、爬樹與自我防禦,雌性還需以尾巴攜帶幼仔。失去尾巴的母穿山甲,可能無法成功育幼。

此外,台灣幾乎已無無犬跡的淺山,所以野生動物野放後仍面臨犬隻威脅。野灣曾救援一隻遭犬攻擊、尾巴斷一截的穿山甲,恢復良好後野放並進行追蹤。三個月後回捕檢查,牠的狀況正常。但再過三個月,研究人員依定位前往第二次回捕時,迎接他們的只剩一具白骨——從鱗片破損、發報器損壞與現場出沒的犬隻,研判牠死於第二次犬攻擊。

真正的改變應從源頭做起

除了山羌與穿山甲,其他體型較小的動物呢?如同冰箱一樣,體型接近貓的動物幾乎無法逃過犬隻攻擊。被狗咬住、甩動,脊椎就可能直接斷裂。十多年前,我們常將脊椎斷裂誤認為車禍所致,但透過近年的科學工具,如皮毛口水鑑定與解剖分析,已能確認是犬隻攻擊所致。令人痛心的是,數十年前的問題,我們在2025年依舊無法解決。

野生動物保育並非追求「零傷害」,而是設法維持人與自然間的平衡與尊重。然而,犬隻已被國際列為外來入侵種,也被科學證實對生態造成干擾。以高雄柴山為例,山羌因遊蕩犬攻擊減少超過95%。這不只是冰冷的數字,就連長年登山的居民都說:「現在聽不到山羌叫了,狗叫倒是很多。」

控制外來種的方式之一,是將無法在野外生存的動物移出棲地,透過收容與領養減少對原生物種的影響。這樣的行動不容易,涉及的不只是動物,更是人與自然的倫理選擇。

自2017年起,台灣推動「零撲殺政策」搭配TNR(捕捉、絕育、回放),盼讓每條生命都被溫柔對待。無奈配套不足,許多收容所超載,犬隻面臨長期擁擠與等待,有些甚至出生不久便被放回街頭。真正的改變應從源頭開始:加強繁殖管理、強化飼主責任、落實登記與晶片查核,讓「終身飼養」不再只是口號。而當資源有限,我們也需勇敢面對艱難抉擇,將資源留給有機會進入家庭的生命。

保育不只是為了野生動物,更是為了我們共享這片土地的希望與未來。

那隻名叫冰箱的白鼻心,在人類照顧下逐步長大、練習求生,終於重返棲地,最後卻仍倒在遊蕩犬的利齒下,留下深深遺憾。冰箱的離去,或許該成為我們重新思索人與自然關係的契機。若我們能建立更負責任的動物政策,讓野生動物不再於重返山林的路上步步驚心,那麼,下一隻冰箱,也許就能活下去。

●本文作者創辦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投入花東地區野生動物救援及環境教育。若您願意一起投入野生動物保育,請見:https://www.wildonetaiwan.org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野生動物救援筆記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馮平/點香

張甄/在喜馬拉雅山脈,靠近妳一點

林比比鳥/看戲

劉彥辰/喬伊絲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