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萱/充滿吵架聲的廣場

「快點表演!」「我要開始了,你一直吵,我怎麼開始?」你能想像,這是街頭藝人跟路人的嗆聲嗎?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水壩廣場,這是有可能的,而且這串吵架還幫街頭藝人聚集一群觀眾,簡直讓人懷疑路人是暗樁!

去年發現便宜機票,一個衝動,就幫今年安排了一趟歐洲旅行兼遠端工作。為了最大化省錢策略,我和朋友選擇英國倫敦進、荷蘭阿姆斯特丹出——阿姆斯特丹在行程中的定位,本來只是機場所在地,沒想到最後成了我這趟最喜歡的城市。

提到荷蘭,很多人會想到「自由」,可是到底什麼是自由?一般人說荷蘭「自由」,是因為紅燈區、大麻合法,不壓抑人的慾望;從歷史層面看,則有各種「自由主義」的脈絡與論述,討論荷蘭與海爭地的團結、商業的發展,如何撐出對宗教、藝術、民族的(相對)包容。而我剛到阿姆斯特丹,則是被超多、超快、完全不管行人跟號誌的腳踏車潮嚇到,忍不住吐槽——莫非這也是種「自由」?

玩笑歸玩笑,荷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自由,或者該說矛盾的自由,體現在水壩廣場之上。廣場位於阿姆斯特丹的中心,旁邊設有許多國家政府機關,自十二世紀末即是政治、文化、商業樞紐。水壩廣場常用於接待外賓、舉辦重要活動,也見證了許多歷史。最有名的事件是二戰德國投降後,民眾第一時間聚集於此慶祝,卻引來剩餘德軍開槍,形成混戰。

走到水壩廣場的瞬間,幾乎不用看地圖或路牌,就能知道是這裡:手拿杯子和球的魔術師、吹大型泡泡的表演者、法輪功的宣傳、聲援巴勒斯坦的抗議、川流不息的大人青年孩童……忽然,有立場偏向以色列的路人停下腳步,與挺巴的抗議者展開理性激辯,不過多久,又有更多人停下腳步、參與戰局;同時,廣場另一角上演了路人嗆聲街頭藝人的事件,在這裡,彷彿每分每秒都會發生無數事件。

街頭藝人跟路人吵,抗爭者也跟路人吵,這種接納吵鬧、尋找共識的精神,成為我對荷蘭「自由」的新印象。不過,隨著更深入地探索荷蘭,我也感受到這份自由不是純然的正向:二戰受害者的身分之外,荷蘭也是殖民國,建築在別人自由之上的自由,如今仍是還不完的債;而所謂包容多元,也非總是如此,和美國一樣,警察走進校園逮捕挺巴學生,今年於水壩廣場舉辦的二戰紀念活動,亦因擔心有挺巴群眾鬧事,加上層層警戒。

當地台灣朋友告訴我,這幾年極右翼聲勢壯大,她走在路上都會想:「旁邊會不會就是反對移民的人?」我的自由不見得是你的自由,反之亦然,只要有自由,好像就難免產生衝突。儘管如此,朋友的大學裡,依舊有許多信仰自由的學生,他們不斷組織抗爭運動,小至爭論校園圖書館可不可以租給廠商盈利,大至對全球議題的理念之爭,繼續用行動嘗試對世界做出改變。

走了這一趟荷蘭,不禁會想,或許自由之路,正是需要許多人不斷拉扯、踩踏,才能成形的吧?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赫連擁/負負不得正

何玟芬/來自異鄉的姊妹

黃振裕/小小天兵游泳去

情書簡訊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